辽宁电网配电自动化规划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配电自动化发展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国内配电自动化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辽宁地区配电自动化概况 | 第17-30页 |
2.1 地区整体概况 | 第17-18页 |
2.2 供电区域分类 | 第18页 |
2.3 配电网现状分析 | 第18-23页 |
2.3.1 配电网网架情况 | 第18-19页 |
2.3.2 配电网装备情况 | 第19-21页 |
2.3.3 配电网运行情况 | 第21页 |
2.3.4 供电可靠性分析 | 第21-22页 |
2.3.5 分布式电源及多元化负荷接入情况 | 第22-23页 |
2.4 配电自动化应用现状 | 第23-27页 |
2.4.1 总体情况 | 第23-24页 |
2.4.2 故障处理模式现状 | 第24-25页 |
2.4.3 主站现状 | 第25页 |
2.4.4 子站现状 | 第25-26页 |
2.4.5 终端现状 | 第26页 |
2.4.6 配电通信网现状 | 第26-27页 |
2.4.7 信息交互应用现状 | 第27页 |
2.4.8 信息安全防护现状 | 第27页 |
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7-30页 |
2.5.1 网架设备 | 第27-28页 |
2.5.2 运行水平 | 第28页 |
2.5.3 配电自动化 | 第28页 |
2.5.4 运维管理 | 第28-30页 |
第3章 配电自动化建设需求分析 | 第30-38页 |
3.1 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 第30页 |
3.2 配电网规划方案概述 | 第30-36页 |
3.2.1 负荷预测 | 第30-31页 |
3.2.2 网架结构 | 第31-33页 |
3.2.3 设备选型 | 第33-36页 |
3.3 配电网运行管理需求 | 第36-37页 |
3.4 配电网优质服务需求 | 第37-38页 |
第4章 配电网自动化规划原则 | 第38-49页 |
4.1 规划目标 | 第38-39页 |
4.2 主要技术原则 | 第39-49页 |
4.2.1 协调性要求 | 第39-40页 |
4.2.2 故障处理模式规划原则 | 第40-41页 |
4.2.3 主站规划原则 | 第41-42页 |
4.2.4 终端规划原则 | 第42-44页 |
4.2.5 通信网规划原则 | 第44-46页 |
4.2.6 信息交互规划原则 | 第46-47页 |
4.2.7 信息安全防护原则 | 第47-48页 |
4.2.8 分布式电源及多元化负荷接入适应性要求 | 第48-49页 |
第5章 配电自动化规划方案 | 第49-77页 |
5.1 配电自动化建设范围 | 第49-57页 |
5.1.1 主要思路 | 第49页 |
5.1.2 配电自动化建设范围计算原理 | 第49-55页 |
5.1.3 配电自动化建设范围与时序安排 | 第55-57页 |
5.2 故障处理模式 | 第57-58页 |
5.3 配电主站规划 | 第58-60页 |
5.4 配电终端规划 | 第60-66页 |
5.4.1 具体实施建设改造方案 | 第60-64页 |
5.4.2 配电终端设备电源配置方案 | 第64-65页 |
5.4.3 配电终端规划方案 | 第65-66页 |
5.4.4 过渡方式 | 第66页 |
5.5 配电通信网规划 | 第66-67页 |
5.6 信息交互规划 | 第67-73页 |
5.7 信息安全防护规划 | 第73-74页 |
5.8 分布式电源及多元化负荷接入适应性规划 | 第74-75页 |
5.9 小结 | 第75-7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本文结论 | 第77-78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