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0-11页 |
1.5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 第11-17页 |
2.自我意识研究的历史追溯 | 第17-23页 |
2.1 意识自然而用,无须自显的历史阶段 | 第17-18页 |
2.2 意识明然而用,反思自身的异化归属阶段 | 第18-19页 |
2.3 意识反思二元,天赋自明的自我归属阶段并存 | 第19页 |
2.4 自我意识彰然而显,纯粹求证的哲学批判阶段 | 第19-23页 |
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有关自我意识的分析 | 第23-27页 |
3.1 外在浑然的感性——唯知“意谓”、“有” | 第23-24页 |
3.2 内在而观的知觉——感官世界的自醒 | 第24-25页 |
3.3 无内无外的知性交互——超感官世界 | 第25-27页 |
4.马克思对自我意识的解析 | 第27-38页 |
4.1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自我意识的初探 | 第27-33页 |
4.1.1 原子与自我意识的性质特殊性关联 | 第28-29页 |
4.1.2 自我意识在原子运动的三种形式下得以体现 | 第29-32页 |
4.1.3 否定的否定成为原子与自我意识共同的运动规则 | 第32-33页 |
4.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关自我意识的内涵分析 | 第33-35页 |
4.2.1 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介定 | 第33-34页 |
4.2.2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我意识介定 | 第34-35页 |
4.3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关自我意识的哲学清算 | 第35-38页 |
4.3.1 走向施蒂纳“绝对个人利己主义”的自我意识 | 第35-36页 |
4.3.2 走向施特劳斯“宗教批判”的自我意识 | 第36页 |
4.3.3 走向费尔巴哈“直观自我”的自我意识 | 第36-38页 |
5.黑格尔与马克思自我意识观的比较 | 第38-47页 |
5.1 虚拟自我与自我虚拟的比较 | 第38-41页 |
5.1.1 马克思——人虚拟了自我 | 第38-39页 |
5.1.2 黑格尔——自我虚拟了人 | 第39-41页 |
5.2 自我意识能动性与自我意识目的性的比较 | 第41-42页 |
5.2.1 作为当下目的性的能动性与作为过去能动性的目的性 | 第41页 |
5.2.2 能动性与目的性的执著分别 | 第41-42页 |
5.3 马克思对黑格尔自我意识的批判 | 第42-47页 |
5.3.1 马克思对黑格尔自我意识形成时“扬弃过程”的批判 | 第42-45页 |
5.3.2 马克思对黑格尔自我意识形成后“思想统治性”的批判 | 第45-47页 |
6.从劳动在马克思自我意识中所产生的意义窥探其唯物史观形成的必然性 | 第47-51页 |
6.1 劳动过程中二次意识的体现是自我意识产生的可能性 | 第47-49页 |
6.2 劳动过程中社会关系的实现是自我意识产生的现实性 | 第49-51页 |
7.启示 | 第51-55页 |
7.1 人是生产劳动中的人 | 第51页 |
7.2 人与自身劳动的分离导致人与自我意识的分离 | 第51-52页 |
7.3 两种分离视域下的精神现象学与唯物史观 | 第52-53页 |
7.4 人的发展须要现实条件的满足,也需要满足过程中人自我意识的“获得感” | 第53-55页 |
7.4.1 人发展中的问题表现为两个层面 | 第53页 |
7.4.2 解决人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兼顾两个层面 | 第53页 |
7.4.3 自我意识的“获得感”是个人对现实发展关系层面的信任感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