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三、保障性住房的重要政策回顾 | 第15-16页 |
| 四、论文的研究结构与方法 | 第16-18页 |
| (一)论文的研究结构 | 第16-17页 |
| (二)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保障性住房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 第19-23页 |
| 一、保障性住房 | 第19-20页 |
| (一)保障性住房的概念 | 第19页 |
| (二)保障性住房的类别 | 第19-20页 |
| 二、保障性住房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 (一)公共产品理论 | 第20-21页 |
| (二)公共分配理论 | 第21页 |
| (三)住房过滤理论 | 第21-22页 |
| (四)政府干预理论与公共经济学中的政府失灵理论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河南省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与现实困境 | 第23-35页 |
| 一、河南省保障性住房政策框架 | 第23-25页 |
| (一)资金补助方面 | 第23页 |
| (二)土地供给方面 | 第23-24页 |
| (三)融资方面 | 第24页 |
| (四)分配方面 | 第24-25页 |
| (五)管理方面 | 第25页 |
| 二、河南省保障性住房政策实施现状 | 第25-27页 |
| (一)对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实行动态管理 | 第25页 |
| (二)公共租赁住房供给范围扩大,有效解决了低收入群体住房难题 | 第25-26页 |
| (三)全面展开对城市和国企的棚户区改造工作,相关政策得到完善 | 第26-27页 |
| (四)住房保障体系日渐完善 | 第27页 |
| 三、河南省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情况 | 第27-29页 |
| (一)保障性住房建设主体 | 第27-28页 |
| (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模式 | 第28-29页 |
| 四、河南省保障性住房政策实施中的现实困境 | 第29-33页 |
| (一)保障性住房筹措资金难、配套资金落实率低 | 第29-30页 |
| (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资源存在浪费现象 | 第30页 |
| (三)保障性住房的保障范围无法达到“应保尽保” | 第30-31页 |
| (四)保障性住房的准入退出机制不完善 | 第31-33页 |
| 五、河南省保障性住房政策实施中现实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33-35页 |
| (一)制度缺陷导致保障性住房执行力度不够 | 第33页 |
| (二)省政府对地方政府兴办保障性住房的激励不够 | 第33页 |
| (三)企业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动力较小 | 第33-34页 |
| (四)运营管理问题复杂,收入认定存在障碍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国内外经验及其启示 | 第35-41页 |
| 一、国内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的案例分析 | 第35-37页 |
| (一)以辽宁省保障性住房政策实施为例 | 第35-36页 |
| (二)以重庆市保障性住房政策实施为例 | 第36-37页 |
| 二、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国际经验 | 第37-40页 |
| (一)美国 | 第37-38页 |
| (二)英国 | 第38-39页 |
| (三)德国 | 第39页 |
| (四)瑞士 | 第39-40页 |
| (五)日本 | 第40页 |
| 三、国内外经验对河南省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的启示 | 第40-41页 |
| 第五章 优化河南省保障性住房政策的途径 | 第41-45页 |
| 一、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资金来源多元化 | 第41-42页 |
| 二、提高政策的整体规划水平,合理配置社会资源 | 第42-43页 |
| 三、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实现其良性循环 | 第43页 |
| 四、规范保障性住房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 第43-45页 |
| 结论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致谢 | 第51-5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