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协同效应演变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论文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逻辑框架 | 第17页 |
1.4 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理论概述 | 第19-25页 |
2.1 循环经济理论 | 第19-20页 |
2.1.1 循环经济的概念 | 第19-20页 |
2.1.2 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发展 | 第20页 |
2.2 协同学理论 | 第20-22页 |
2.2.1 协同学的概念 | 第20-21页 |
2.2.2 协同学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2.3 序参量理论 | 第22-23页 |
2.3.1 序参量的概念 | 第22页 |
2.3.2 序参量识别 | 第22-23页 |
2.4 系统动力学 | 第23-25页 |
2.4.1 系统动力学产生及概念 | 第23页 |
2.4.2 系统动力学方法概述 | 第23-25页 |
第三章 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协同效应理论分析 | 第25-31页 |
3.1 概念界定 | 第25-26页 |
3.2 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28页 |
3.2.1 科技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27页 |
3.2.2 节能减排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28页 |
3.3 系统动力学特征和层次分析 | 第28-30页 |
3.3.1 系统动力学特征 | 第28-29页 |
3.3.2 层次分析 | 第29-30页 |
3.4 基于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协同演进分析模型 | 第30-31页 |
第四章 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协同效应模型构建 | 第31-44页 |
4.1 协同效应评价模型构建 | 第31-32页 |
4.2 协同效应仿真研究思路 | 第32页 |
4.3 高耗能企业循环经济协同效应分析模型 | 第32-36页 |
4.3.1 科技创新因果关系 | 第32-33页 |
4.3.2 节能减排因果关系 | 第33-35页 |
4.3.3 仿真模型构建 | 第35-36页 |
4.4 高耗能产业循环经济协同效应分析模型 | 第36-39页 |
4.4.1 科技创新因果关系 | 第36-38页 |
4.4.2 节能减排因果关系 | 第38-39页 |
4.4.3 高耗能产业因果关系综合图 | 第39页 |
4.5 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协同效应分析模型 | 第39-44页 |
4.5.1 科技创新因果关系 | 第39-40页 |
4.5.2 节能减排因果关系 | 第40-41页 |
4.5.3 因果关系综合图 | 第41-42页 |
4.5.4 仿真模型构建 | 第42-44页 |
第五章 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协同效应仿真分析 | 第44-62页 |
5.1 宝钢循环经济协同效应仿真分析 | 第44-48页 |
5.1.1 仿真模型检验 | 第44-45页 |
5.1.2 协同效应演变分析 | 第45-46页 |
5.1.3 协同效应预测分析 | 第46-48页 |
5.2 高耗能产业循环经济协同效应演变比较分析 | 第48-52页 |
5.3 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协同效应演变仿真分析 | 第52-62页 |
5.3.1 仿真模型检验 | 第52-53页 |
5.3.2 协同效应演变分析 | 第53-54页 |
5.3.3 协同效应预测分析 | 第54-56页 |
5.3.4 协同效应的变量调整 | 第56-6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5页 |
6.1 结论 | 第62-63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63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