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冠脉栓塞法建立猪心肌梗死模型及缺血修饰白蛋白的动态观察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24页 |
1.1.1 AMI的发病机制 | 第8-9页 |
1.1.2 20世纪70年代AMI的诊断依据 | 第9页 |
1.1.3 20世纪80年代AMI的诊断依据 | 第9-10页 |
1.1.4 21世纪AMI的诊断依据 | 第10页 |
1.1.5 AMI诊断依据的局限性 | 第10-12页 |
1.1.6 AMI和心肌标志物 | 第12页 |
1.1.7 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作用 | 第12-13页 |
1.1.8 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特点 | 第13页 |
1.1.9 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相关动物 | 第13-14页 |
1.1.10 猪心肌梗死模型的建立方法 | 第14-15页 |
1.1.11 成功动物模型的评价指标 | 第15-16页 |
1.1.12 闭胸式建立猪心梗模型优势 | 第16页 |
1.1.13 心肌标志物在AMI中的重要性 | 第16-17页 |
1.1.14 初始用于诊断AMI的心肌标志物 | 第17-18页 |
1.1.15 目前用于诊断AMI的心肌标志物 | 第18-20页 |
1.1.16 新型心肌标志物IMA的发展史 | 第20-21页 |
1.1.17 IMA的概念及机制 | 第21-22页 |
1.1.18 IMA释放的诱因 | 第22页 |
1.1.19 IMA的检测方法 | 第22-23页 |
1.1.20 IMA的意义 | 第23-24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24-25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25页 |
1.4 小结 | 第25-29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9-33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9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2.4 心肌标志物检测 | 第31页 |
2.5 病理检查 | 第31页 |
2.6 观察方法 | 第31-32页 |
2.7 统计方法 | 第32-33页 |
第3章 结果 | 第33-37页 |
3.1 模型建立结果 | 第33页 |
3.2 冠脉堵闭情况 | 第33-34页 |
3.3 猪心电图变化 | 第34页 |
3.4 心肌标志物检测 | 第34-35页 |
3.5 病理检测结果 | 第35-37页 |
第4章 讨论 | 第37-49页 |
4.1 本实验优势 | 第37-39页 |
4.2 心肌标志物IMA的优势 | 第39-43页 |
4.2.1 IMA与AMI | 第39页 |
4.2.2 IMA诊断早期心肌缺血 | 第39-41页 |
4.2.3 IMA排除AMI | 第41-42页 |
4.2.4 IMA判断AMI的危险程度及危险分层 | 第42-43页 |
4.3 实验中研究结果 | 第43-45页 |
4.4 本实验经验及不足之处 | 第45-49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61页 |
缩略语词汇表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