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喊麦”现象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7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8-10页 |
一、“喊麦”现象兴起 | 第8-10页 |
二、对“喊麦”现象现有研究的空缺 | 第10页 |
第二节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一、关于亚文化的研究 | 第11-13页 |
二、关于圈子文化的研究 | 第13-16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深度访谈法与参与观察法 | 第16页 |
二、文本分析法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喊麦”文化现象概述 | 第17-25页 |
第一节 “喊麦”现象的概念 | 第17-20页 |
一、“喊麦”现象的内涵界定 | 第17页 |
二、“喊麦”作品的内容及形式 | 第17-18页 |
三、“喊麦”现象中的代表人物 | 第18-20页 |
第二节 “喊麦”现象的形成历程 | 第20-25页 |
一、从无到有的萌芽时期 | 第20-21页 |
二、初具规模的上升时期 | 第21-23页 |
三、遍地开花的繁荣时期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喊麦”现象的亚文化特征 | 第25-44页 |
第一节 以风格凸显自我 | 第25-30页 |
一、表达建构:语言符号的古风化 | 第25-28页 |
二、形象建构:装扮符号的潮流化 | 第28-30页 |
三、借助风格实现自我表述 | 第30页 |
第二节 以圈子增强认同 | 第30-37页 |
一、“喊麦”圈子传播格局的等序性 | 第31-33页 |
二、“喊麦”群体价值取向的同构 | 第33-34页 |
三、基于圈子建立心理认同 | 第34-37页 |
第三节 以恶搞挑战权威 | 第37-39页 |
一、对历史人物的重塑 | 第37-38页 |
二、对经典作品的拼接 | 第38-39页 |
第四节 以收编消解个性 | 第39-44页 |
一、“喊麦”文化与商业利益相互借力 | 第39-41页 |
二、主流文化消解“喊麦”文化中的个性 | 第41-44页 |
第三章 “喊麦”亚文化特征形成的原因探析 | 第44-50页 |
第一节 文化环境提供生存空间 | 第44-45页 |
一、多元文化环境解放思想 | 第44页 |
二、泛娱乐化浪潮缓解压力 | 第44-45页 |
第二节 互联网搭建传播平台 | 第45-47页 |
一、便捷网络加速“喊麦”传播 | 第45-46页 |
二、低门槛网络聚集“喊麦”群体 | 第46-47页 |
第三节 消费主义推动现象风靡 | 第47-50页 |
一、消费者:对“喊麦”红人的消费 | 第48-49页 |
二、生产者:对“喊麦”文化的再加工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对“喊麦”现象的理性审视 | 第50-55页 |
第一节 对个人的影响 | 第50-52页 |
一、彰显亚文化群体的自我价值 | 第50-51页 |
二、颠覆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观 | 第51-52页 |
第二节 对社会的影响 | 第52-55页 |
一、释放文化市场发展的活力 | 第52-53页 |
二、低俗化倾向败坏社会风气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 第59-60页 |
后记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