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劳动视域中人的三种存在样态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8-11页 |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第二节 选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及研究方案 | 第9-11页 |
一、选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第9-10页 |
二、选题研究方案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本真“劳动”概念中的人的本然存在样态 | 第11-22页 |
第一节“感性的活动”概念对人的“类特性”的揭示 | 第11-17页 |
一、对费尔巴哈感性原则和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吸收 | 第11-14页 |
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与人的“类特性” | 第14-16页 |
三、劳动: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 第16-17页 |
第二节“生产活动”概念对人的现实存在的历史揭示 | 第17-22页 |
一、“生产生活”与“现实的个人” | 第17-19页 |
二、“原初历史关系”中的“人” | 第19-22页 |
第二章“异化劳动”学说中的人的异化存在样态 | 第22-30页 |
第一节“异化劳动”学说的提出 | 第22-25页 |
一、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 | 第22-23页 |
二、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规定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劳动和资本的对立 | 第25-27页 |
一、“无产”和“有产”的对立 | 第25-26页 |
二、作为劳动的私有财产和作为资本的私有财产 | 第26-27页 |
第三节 私有财产与人的现实的感性生命 | 第27-30页 |
一、劳动的分工与私有财产 | 第27-28页 |
二、私有财产与人的现实感性生命 | 第28-30页 |
第三章“劳动解放”学说中的人的自由个性样态 | 第30-39页 |
第一节 劳动解放问题的提出 | 第30-32页 |
一、劳动解放的必要性 | 第30-31页 |
二、劳动解放的可能性 | 第31-32页 |
第二节“自由时间”的增加与人的全面发展 | 第32-36页 |
一、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的关系 | 第33-34页 |
二、自由时间与人的发展空间 | 第34-36页 |
第三节 自由劳动与人的审美化生存 | 第36-39页 |
一、自由劳动 | 第36-37页 |
二、生存是一种消遣 | 第37-39页 |
结束语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