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国内贸易经济论文--服务业论文

我国第三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关系及增长潜力研究

论文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4-22页
    1.1 导言第14-15页
    1.2 关于第三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研究述评第15-18页
        1.2.1 学术界关于第三产业的研究述评第15-16页
        1.2.2 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研究述评第16-18页
    1.3 第三产业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8页
        1.3.1 第三产业的界定第18页
        1.3.2 第三产业的分类方法第18页
    1.4 论文的逻辑框架和研究方法第18-22页
        1.4.1 论文的逻辑框架及其流程图第19-20页
        1.4.2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第20-22页
第2章 产业结构理论及就业结构理论述评第22-40页
    2.1 产业结构演变的经典理论及述评第22-31页
        2.1.1 配第—克拉克定理及述评第22-24页
        2.1.2 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理论及其评述第24-26页
        2.1.3 钱纳里的标准产业模型及其评述第26-28页
        2.1.4 罗斯托“起飞模型”理论及评述第28-31页
    2.2 劳动力就业结构演变理论及其评述第31-40页
        2.2.1 刘易斯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型及其评述第31-33页
        2.2.2 乔根森的劳动力流动的模型及评述第33-36页
        2.2.3 费景汉-拉尼斯理论及评述第36-37页
        2.2.4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及其评述第37-40页
第3章 我国第三产业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分析第40-56页
    3.1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的动态变化第40-47页
        3.1.1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的动态变化第40-43页
        3.1.2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第43-46页
        3.1.3 我国就业人数的三次产业构成的变化第46-47页
    3.2 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第47-52页
        3.2.1 我国的总就业弹性和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分析第47-50页
        3.2.2 我国第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第50-52页
    3.3 我国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分析第52-56页
        3.3.1 我国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总偏离度分析第52-54页
        3.3.2 我国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分析第54-56页
第4章 我国第三产业增长潜力的定量分析第56-74页
    4.1 我国第三产业增长潜力的主成分分析及结果第56-69页
        4.1.1 我国第三产业增长潜力定量模型的选择第56-66页
        4.1.2 我国第三产业增长潜力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第66-69页
    4.2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潜力的聚类分析第69-74页
        4.2.1 我国第三产业增长潜力的聚类分析的数据选择第69-72页
        4.2.2 我国第三产业增长潜力聚类分析结果及解释第72-74页
第5章 我国第三产业及经济发展耦合分析第74-94页
    5.1 模型构建及初始数据说明第74-82页
        5.1.1 构建耦合度模型第74-76页
        5.1.2 初始数据说明第76-82页
    5.2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评价指数分析第82-90页
        5.2.1 指标的选取第82页
        5.2.2 指标体系的构建第82-88页
        5.2.3 我国第三产业系统和经济系统指数分析结果第88-90页
    5.3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分析第90-94页
        5.3.1 我国各省耦合度分析第90-92页
        5.3.2 我国三大区域耦合度分析结果第92-94页
第6章 我国第三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对策第94-110页
    6.1 促进我国第三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对策第94-101页
        6.1.1 提升市场化程度,促进第三产业的优化升级第94-97页
        6.1.2 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服务业的优化政策第97-100页
        6.1.3 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第100-101页
    6.2 我国第三产业就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对策第101-105页
        6.2.1 协调第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第101-103页
        6.2.2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第103页
        6.2.3 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增强其对就业的吸纳能力第103-105页
    6.3 提升我国第三产业增长潜力的对策第105-110页
        6.3.1 培育第三产业发展主体,引导现代服务业做强第105-107页
        6.3.2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升级的突破口第107-110页
结论第110-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24页
附录第124-155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55-156页
致谢第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电商网页设计与评价的AEU多维视觉营销绩效模型研究
下一篇:社会排斥影响下个体不确定性规避消费偏好的形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