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碱性蚀刻废液的处理现状 | 第11-14页 |
1.2.1 碱性蚀刻废液的产生和蚀刻原理 | 第11-12页 |
1.2.2 碱性蚀刻废液的处理现状 | 第12-14页 |
1.3 含铜离子溶液制备微细铜粉的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3.1 电解法 | 第15页 |
1.3.2 微乳液法 | 第15-16页 |
1.3.3 多元醇法 | 第16页 |
1.3.4 水热法 | 第16页 |
1.3.5 液相化学还原法 | 第16-19页 |
1.4 氨氮废水处理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1.4.1 物理化学法 | 第19-21页 |
1.4.2 生物脱氮法 | 第21-23页 |
1.5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3页 |
1.6 论文的特色 | 第23-24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仪器与方法 | 第25-32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5-26页 |
2.2 分析方法 | 第26-2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9-32页 |
第3章 液相还原法从碱性蚀刻废液中回收铜 | 第32-52页 |
3.1 单因素试验 | 第32-36页 |
3.1.1 二氧化硫脲和铜离子浓度配比对铜回收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3.1.2 葡萄糖浓度对铜回收率的影响 | 第33页 |
3.1.3 反应温度对铜回收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3.1.4 反应时间对铜回收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3.1.5 pH值对铜回收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 响应面优化实验 | 第36-40页 |
3.2.1 响应面试验设计 | 第36页 |
3.2.2 构建模型及检验 | 第36-39页 |
3.2.3 响应曲面 | 第39-40页 |
3.2.4 模型求解及验证 | 第40页 |
3.3 产物的表征特性分析 | 第40-43页 |
3.4 反应过程的机理分析 | 第43-44页 |
3.5 经济分析 | 第44-46页 |
3.6 尾液的再利用 | 第46-50页 |
3.6.1 尾液回用对铜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6-47页 |
3.6.2 回用后产物的表征对比分析 | 第47-5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尾液的资源化处理 | 第52-63页 |
4.1 微电解法回收尾液的铜离子 | 第52-56页 |
4.1.1 pH值对铜回收效果的影响 | 第52-53页 |
4.1.2 铁屑投加量对铜回收效果的影响 | 第53-54页 |
4.1.3 反应时间对铜回收效果的影响 | 第54页 |
4.1.4 转速对铜回收效果的影响 | 第54-55页 |
4.1.5 反应机理探究 | 第55-56页 |
4.1.6 本节小结 | 第56页 |
4.2 化学沉淀法回收尾液的氨氮 | 第56-63页 |
4.2.1 初始pH值对氨氮回收效果的影响 | 第56-57页 |
4.2.2 反应时间对氨氮回收效果的影响 | 第57-58页 |
4.2.3 n(Mg~(2+)):n(NH~(4+))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8-59页 |
4.2.4 n(PO_4~(3-)):n(NH~(4+))对氨氮回收效果的影响 | 第59-60页 |
4.2.5 最优反应条件下回收尾液中氨氮 | 第60页 |
4.2.6 产物的表征特性分析 | 第60-62页 |
4.2.7 反应过程的机理分析 | 第62页 |
4.2.8 本节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电化学法处理剩余尾液 | 第63-70页 |
5.1 极板间距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3-64页 |
5.2 曝气和Fe~(2+)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4-65页 |
5.3 电流密度大小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5-66页 |
5.4 初始pH值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6页 |
5.5 NaCl投加量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6-67页 |
5.6 电化学法去除尿素效果分析 | 第67-68页 |
5.7 电化学法去除铜效果分析 | 第68-69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结论 | 第70-71页 |
6.2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及科研活动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