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微信中的社交信息资源 | 第20-27页 |
2.1 微信朋友圈中社交信息资源的形态 | 第20-22页 |
2.1.1 文字信息 | 第20页 |
2.1.2 图片信息 | 第20-21页 |
2.1.3 视频信息 | 第21-22页 |
2.2 微信聊天中社交信息资源的交流 | 第22-23页 |
2.2.1 一对一聊天对话 | 第22页 |
2.2.2 群聊天对话 | 第22-23页 |
2.3 微信其他社交插件中的社交信息资源 | 第23-27页 |
2.3.1 微信红包 | 第23-24页 |
2.3.2 摇一摇 | 第24-25页 |
2.3.3 附近的人 | 第25页 |
2.3.4 漂流瓶 | 第25-26页 |
2.3.5 分享链接 | 第26-27页 |
第3章 微信中社交信息资源交换对自我的塑造 | 第27-38页 |
3.1 丰富的信息资源冲击让自我信息处理模式更加成熟 | 第27-30页 |
3.1.1 丰富认知基模 | 第27-28页 |
3.1.2 强化信息处理过程 | 第28-29页 |
3.1.3 增强“详尽分析可能性” | 第29-30页 |
3.2 丰富的信息资源流动让“镜中我”的我更加清晰 | 第30-32页 |
3.2.1 我对于自我的认知更加清晰 | 第30页 |
3.2.2 我对于他人的评价更加清晰 | 第30-31页 |
3.2.3 我对于我的情绪把控更加清晰 | 第31-32页 |
3.3 丰富的信息资源流动让“自我表露”更加自如 | 第32-35页 |
3.3.1 “自我表露”是真实还是虚构的自我 | 第33页 |
3.3.2 “自我表露”重塑他人的“刻板印象” | 第33-34页 |
3.3.3 “自我表露”唤起交流弥补“结构洞” | 第34-35页 |
3.4 自我订制的丰富的信息资源的流动让“我”沉湎于其中无法自拔 | 第35-38页 |
3.4.1 “单向度的人”成为可能 | 第35-36页 |
3.4.2 无法交流的“容器人” | 第36页 |
3.4.3 内心孤独焦虑的“媒介奴隶主义者” | 第36-38页 |
第4章 微信中社交信息资源交换对人际互动的塑造 | 第38-47页 |
4.1 借助媒介打破面对面界限 | 第38-40页 |
4.1.1 在场、空间界限被打破 | 第38-39页 |
4.1.2 时间界限被打破 | 第39-40页 |
4.2 借助媒介延续亲密感 | 第40-42页 |
4.2.1 亲人爱人朋友即时互动 | 第40-41页 |
4.2.2 共同的生活圈寻找群体归属感 | 第41页 |
4.2.3 分享彼此的心理认知 | 第41-42页 |
4.3 借助媒介增强“强弱关系力量” | 第42-44页 |
4.3.1 强关系利用信息资源增强了强关系的深度 | 第42-43页 |
4.3.2 弱关系利用信息资源增强了弱关系的广度 | 第43-44页 |
4.4 借助媒介过度消费人脉资源打破人际关系平衡 | 第44-47页 |
4.4.1 微商信息狂轰滥炸 | 第44-45页 |
4.4.2 集赞分享帮朋友“赢大礼” | 第45页 |
4.4.3 调查问卷疯狂填写 | 第45-47页 |
第5章 微信中社交信息资源交换对人社会性需求的满足 | 第47-52页 |
5.1 “使用与满足取向”的新变化 | 第47-49页 |
5.1.1 社交购物方式多 | 第47-48页 |
5.1.2 休闲娱乐种类多 | 第48页 |
5.1.3 阅读方式灵活多变 | 第48-49页 |
5.2 “高层需求”与“低层需求”更统一 | 第49-52页 |
5.2.1 降低人际矛盾冲突 | 第49-50页 |
5.2.2 彰显人际吸引价值 | 第50页 |
5.2.3 彰显人际关系合作价值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