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纳米碳在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中对盆腔淋巴结的示踪效果
|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4页 |
| 第2章 综述 | 第14-31页 |
| 2.1 膀胱癌的危险因素 | 第14-15页 |
| 2.1.1 吸烟 | 第14-15页 |
| 2.1.2 长期接触工业化学产品 | 第15页 |
| 2.1.3 其他 | 第15页 |
| 2.2 病理特点 | 第15-17页 |
| 2.3 进展及临床表现 | 第17-18页 |
| 2.4 辅助检查 | 第18-21页 |
| 2.4.1 血液学检查 | 第18页 |
| 2.4.2 尿细胞学检查 | 第18-19页 |
| 2.4.3 影像学检查 | 第19-20页 |
| 2.4.4 内镜检查 | 第20-21页 |
| 2.5 治疗方式 | 第21-26页 |
| 2.5.1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 第21-22页 |
| 2.5.2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 第22-26页 |
| 2.6 淋巴示踪剂 | 第26-30页 |
| 2.6.1 叶绿素 | 第26-27页 |
| 2.6.2 墨汁 | 第27-28页 |
| 2.6.3 亚甲蓝 | 第28页 |
| 2.6.4 纳米碳 | 第28-30页 |
| 2.7 总结 | 第30-31页 |
| 第3章 材料和方法 | 第31-34页 |
| 3.1 研究对象 | 第31页 |
| 3.2 研究方法 | 第31页 |
| 3.3 研究指标的收集 | 第31-32页 |
| 3.3.1 一般情况指标 | 第31页 |
| 3.3.2 术中情况 | 第31页 |
| 3.3.3 有效性评价指标 | 第31-32页 |
| 3.3.4 安全性评价指标 | 第32页 |
| 3.3.5 收集方法 | 第32页 |
| 3.4 统计学分析 | 第32-34页 |
| 第4章 结果 | 第34-39页 |
| 4.1 患者一般资料 | 第34页 |
| 4.2 两组患者术中情况 | 第34-35页 |
| 4.3 有效性评价指标的收集及对比 | 第35-36页 |
| 4.4 安全性评价指标的收集及对比 | 第36-39页 |
| 第5章 讨论 | 第39-43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54页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