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药物学论文--兽医药理学论文

茶树精油抗菌活性及其安全性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引言第15-20页
    1.1 茶树油的概述第15页
    1.2 茶树油的提取第15-16页
    1.3 茶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测定第16页
    1.4 茶树油的药理作用第16-18页
        1.4.1 抗菌作用第16-17页
        1.4.2 抗病毒作用第17-18页
        1.4.3 抗炎活性第18页
        1.4.4 抗肿瘤活性第18页
    1.5 茶树油的应用第18-19页
    1.6 茶树油的毒性第19页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9-20页
第二章 茶树油质量标准的测定第20-24页
    2.1 材料第20页
        2.1.1 主要仪器第20页
        2.1.2 主要试剂第20页
    2.2 方法第20-21页
        2.2.1 茶树油理化性质的测定第20-21页
        2.2.2 茶树油的薄层色谱鉴定第21页
        2.2.3 GC-MS法测定茶树油特征组分的含量第21页
    2.3 结果第21-23页
        2.3.1 茶树油理化性质的测定结果第21页
        2.3.2 茶树油薄层色谱鉴定结果第21-22页
        2.3.3 茶树油GC-MS法定量分析第22-23页
    2.4 讨论第23-24页
第三章 茶树油抗菌活性的研究第24-34页
    3.1 材料第24-25页
        3.1.1 主要仪器第24页
        3.1.2 主要菌株及试剂第24-25页
    3.2 方法第25-27页
        3.2.1 菌种活化及活菌的培养计数第25页
        3.2.2 牛津杯抑菌圈试验第25页
        3.2.3 MIC的测定第25-26页
        3.2.4 抑菌性能测定第26页
        3.2.5 中和剂鉴定试验第26页
        3.2.6 悬液定量杀灭试验第26-27页
        3.2.7 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第27页
    3.3 结果第27-33页
        3.3.1 牛津杯抑菌圈试验结果第27页
        3.3.2 MIC测定试验结果第27页
        3.3.3 抑菌性能测定试验结果第27-32页
        3.3.4 中和剂鉴定试验结果第32-33页
        3.3.5 悬液定量杀灭试验结果第33页
    3.4 讨论第33-34页
第四章 茶树油的局部刺激性和致敏性试验第34-41页
    4.1 材料第34页
        4.1.1 主要仪器及试剂第34页
        4.1.2 实验动物第34页
    4.2 方法第34-36页
        4.2.1 皮肤刺激性试验第34-35页
        4.2.2 急性眼刺激试验第35页
        4.2.3 局部致敏性试验第35-36页
    4.3 结果第36-39页
        4.3.1 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第36-38页
        4.3.2 急性眼刺激性试验结果第38-39页
        4.3.3 局部致敏性试验结果第39页
    4.4 讨论第39-41页
第五章 茶树油的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第41-45页
    5.1 材料及仪器第41页
        5.1.1 试验动物第41页
        5.1.2 溶液配制第41页
    5.2 方法第41-42页
        5.2.1 急性经口毒性预试验第41页
        5.2.2 急性经口毒性正式试验第41-42页
    5.3 临床观察第42-43页
        5.3.1 病理学组织学观察第42-43页
    5.4 结果第43-44页
        5.4.1 预试验结果第43页
        5.4.2 正式试验结果第43-44页
    5.5 讨论第44-45页
第六章 茶树油的亚慢性毒性试验第45-52页
    6.1 材料第45页
        6.1.1 试验仪器和材料第45页
        6.1.2 溶液的配制第45页
        6.1.3 试验动物第45页
    6.2 方法第45-46页
    6.3 观察指标第46页
        6.3.1 临床检查第46页
        6.3.2 血液学检查第46页
        6.3.3 血液生化指标检查第46页
        6.3.4 脏器重量检查第46页
        6.3.5 病理组织学检查第46页
    6.4 统计学分析第46-47页
    6.5 结果第47-50页
        6.5.1 临床检查结果第47页
        6.5.2 大鼠体重变化第47页
        6.5.3 大鼠脏器系数的变化第47-48页
        6.5.4 血常规检测结果第48页
        6.5.5 血清生化检测结果第48-49页
        6.5.6 病理组织学观察第49-50页
    6.6 讨论第50-52页
第七章 全文结论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8页
附录第58-63页
致谢第63-64页
作者简历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蛋白饲粮苏氨酸水平对梅花鹿仔鹿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利用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下一篇:牦牛miR-487b和miR-433对C2C12增殖和分化调控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