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引言 | 第6-9页 |
第一章 弗吉尼亚及其女性主义思想 | 第9-25页 |
第一节 女权主义思想和弗吉尼亚 | 第9-10页 |
第二节 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成因 | 第10-14页 |
一、家庭生活的影响 | 第10-12页 |
(一)不公平的教育刺激和书香氛围的熏陶 | 第11页 |
(二)幼年的阴影 | 第11-12页 |
(三)父母亲的强烈性格反差 | 第12页 |
二、时代的变迁和女性主义思潮的激荡 | 第12-13页 |
三、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浸润 | 第13-14页 |
第三节 弗吉尼亚的女性主义的核心观念:《一间自己的房间》 | 第14-25页 |
一、女性的生存历史和现状 | 第14-18页 |
(一)物质生活的困窘 | 第14-15页 |
(二)父权制的压抑 | 第15-17页 |
(三)女性的异化 | 第17-18页 |
二、解决的方法 | 第18-25页 |
(一)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 | 第18-19页 |
(二)杀死“房中天使” | 第19-20页 |
(三)构建女性话语方式 | 第20-21页 |
(四)双性同体的伟大构想 | 第21-25页 |
第二章 弗吉尼亚女性主义思想的文学实践:《到灯塔去》 | 第25-38页 |
第一节 颠覆男权的失败 | 第26-31页 |
一、两性的对立:拉姆齐夫妇 | 第26-28页 |
二、暗潮涌动的“房中天使” | 第28-31页 |
(一)“房中天使”拉姆齐夫人 | 第28-29页 |
(二)“天使”的不甘和涌动 | 第29-31页 |
(三)极端女权的失败 | 第31页 |
第二节 “双性同体”的实现 | 第31-38页 |
一、新女性莉丽的诞生:两性的美好和解 | 第32-35页 |
(一)与父权制社会的对抗:不被理解和对自我的怀疑 | 第32-33页 |
(二)缺乏沟通:接近拉姆齐夫人本质的艰辛 | 第33-34页 |
(三)完成画作:两性隔阂的消解 | 第34-35页 |
二、詹姆斯的成长:灯塔之旅,两性的消融 | 第35-38页 |
第三章 弗吉尼亚女性主义思想的现代意义及局限 | 第38-40页 |
第一节 弗吉尼亚女性主义思想的现代意义 | 第38-39页 |
第二节 弗吉尼亚女性主义思想的局限 | 第39-40页 |
结语:总结与展望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