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引言 | 第7-8页 |
| 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犯罪主体争议问题 | 第8-13页 |
| (一)“集资代理人”、“集资中间人”认定争议问题 | 第8-11页 |
| 1、案情及争议焦点 | 第8-9页 |
| 2、“集资中间人”、“集资代理人” | 第9-11页 |
| (二)有存款业务经营权的金融机构认定争议问题 | 第11-13页 |
| 1、有存款业务经营权的金融机构入罪的争议 | 第11页 |
| 2、有存款业务经营权的金融机构犯罪主体认定的分析 | 第11-13页 |
| 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犯罪数额的争议问题 | 第13-19页 |
| (一)典型案情 | 第13页 |
| (二)犯罪数额认定标准存在的争议 | 第13-15页 |
| (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中犯罪数额认定标准 | 第15-19页 |
| 1、刑法中犯罪数额的概念 | 第15-16页 |
| 2、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中不同情形下犯罪数额的认定及依据 | 第16-19页 |
| 三、“刑民交叉”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争议问题 | 第19-24页 |
| (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与民间借贷行为并存时引发的争议 | 第19页 |
| (二)“先刑后民”与“刑民并行”处置思路的争论 | 第19-21页 |
| (三)对司法处置路径争议的解决 | 第21-24页 |
| 1、我国立法现状及最高人民法院对于刑民交叉的问题基本立场 | 第21页 |
| 2、借贷合同有效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成立并行不悖 | 第21-22页 |
| 3、“刑民并行”的处理路径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 第22-24页 |
| 结语 | 第24-25页 |
| 参考文献 | 第25-27页 |
| 致谢 | 第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