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1.1 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 | 第11-13页 |
1.1.1 三次采油技术简介及分类 | 第11-12页 |
1.1.2 三次采油技术中的化学驱 | 第12-13页 |
1.2 聚丙烯酰胺概述 | 第13-19页 |
1.2.1 聚丙烯酰胺的性质 | 第13-15页 |
1.2.2 聚丙烯酰胺的合成 | 第15-18页 |
1.2.3 聚丙烯酰胺的应用 | 第18-19页 |
1.2.4 聚丙烯酰胺在驱油中存在的问题 | 第19页 |
1.3 耐温抗盐型聚合物简介 | 第19-22页 |
1.3.1 超高分子量PAM | 第20页 |
1.3.2 疏水缔合聚合物 | 第20页 |
1.3.3 两性聚合物 | 第20-21页 |
1.3.4 梳型聚合物 | 第21页 |
1.3.5 磺化聚合物 | 第21页 |
1.3.6 交联聚合物 | 第21-22页 |
1.4 磺化聚丙烯酰胺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4.1 磺化聚丙烯酰胺耐温抗盐机理 | 第22页 |
1.4.2 磺化聚丙烯酰胺中的AMPS | 第22-23页 |
1.4.3 磺化聚丙烯酰胺的合成路线 | 第23-24页 |
1.4.4 磺化聚丙烯酰胺的研究现状 | 第24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6-35页 |
2.1 磺化聚丙烯酰胺的实验设计 | 第26-27页 |
2.1.1 合成单体的选择 | 第26-27页 |
2.1.2 聚合方式的选择 | 第27页 |
2.1.3 引发剂的选择 | 第27页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7-29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8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2.3 聚合反应机理 | 第29-30页 |
2.4 磺化聚丙烯酰胺的合成步骤 | 第30-31页 |
2.5 聚合物性能测试 | 第31-34页 |
2.5.1 红外光谱分析(IR) | 第31页 |
2.5.2 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 第31-32页 |
2.5.3 固含量测定 | 第32-33页 |
2.5.4 聚合物溶液表观粘度测定 | 第33页 |
2.5.5 溶解性测试 | 第33页 |
2.5.6 增粘性测试 | 第33页 |
2.5.7 抗剪切性测试 | 第33页 |
2.5.8 耐温性测试 | 第33页 |
2.5.9 抗盐性测试 | 第33-34页 |
2.5.10 老化性能测试 | 第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磺化聚丙烯酰胺的合成研究 | 第35-48页 |
3.1 AM/AMPS聚合物的合成 | 第35-44页 |
3.1.1 单体浓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3.1.2 引发剂浓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3.1.3 单体配比的影响 | 第37-38页 |
3.1.4 引发剂比值的影响 | 第38页 |
3.1.5 pH值的影响 | 第38-39页 |
3.1.6 聚合起始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39-40页 |
3.1.7 正交试验 | 第40-42页 |
3.1.8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42页 |
3.1.9 助剂的影响 | 第42-44页 |
3.2 AM/AMPS/第三单体聚合物的合成 | 第44-46页 |
3.2.1 N,N-二甲基丙烯酰胺浓度的影响 | 第45页 |
3.2.2 对苯乙烯磺酸钠浓度的影响 | 第45-46页 |
3.2.3 甲基丙烯酸-2-(二甲氨基)乙酯的影响 | 第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磺化聚丙烯酰胺的性能评价 | 第48-58页 |
4.1 聚合物质量性能研究 | 第48-51页 |
4.1.1 红外光谱 | 第48-50页 |
4.1.2 相对分子质量 | 第50页 |
4.1.3 固含量 | 第50-51页 |
4.2 聚合物溶液性能研究 | 第51-56页 |
4.2.1 溶解性 | 第51页 |
4.2.2 增粘性 | 第51-52页 |
4.2.3 抗剪切性 | 第52-53页 |
4.2.4 耐温性 | 第53页 |
4.2.5 抗盐性 | 第53-56页 |
4.2.6 老化性 | 第5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详细摘要 | 第68-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