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YJ7外锁闭道岔工电联整及故障处理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国外铁路道岔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我国铁路道岔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ZYJ7外锁闭道岔特点 | 第16-17页 |
1.2.4 我国铁路道岔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1.3 工电联整概述及特点 | 第17-18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8-20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ZYJ7道岔组成与工作原理 | 第20-26页 |
2.1 ZYJ7型电液转辙机结构 | 第20-21页 |
2.2 SH6型转换锁闭器结构 | 第21-22页 |
2.3 ZYJ7型电动液压转辙机油路系统工作原理 | 第22页 |
2.4 ZYJ7型电动液压转辙机机械动作原理 | 第22-24页 |
2.5 挤脱表示机构动作原理 | 第24页 |
2.6 钩型外锁闭装置及工作原理 | 第24-26页 |
第3章 ZYJ7道岔故障类型及电务处理方法 | 第26-33页 |
3.1 机械故障 | 第26-27页 |
3.2 油路故障 | 第27-28页 |
3.3 电气故障 | 第28-33页 |
3.3.1 启动电路与表示电路故障 | 第28-29页 |
3.3.2 电机正常转动但油缸不动作 | 第29页 |
3.3.3 油缸动作不到位 | 第29页 |
3.3.4 油缸动作到位但接点不转接 | 第29页 |
3.3.5 油缸动作到位但反弹断表示 | 第29-30页 |
3.3.6 主机与副机动作不同步 | 第30页 |
3.3.7 挤脱的判断与恢复 | 第30页 |
3.3.8 遇到特殊情况时的应急措施 | 第30-31页 |
3.3.9 电液转辙机伸出方向的调整 | 第31页 |
3.3.10 小结 | 第31-33页 |
第4章 ZYJ7道岔工电联整方法 | 第33-39页 |
4.1 方正整治 | 第33-35页 |
4.1.1 道岔不方正整治方法 | 第33-34页 |
4.1.2 影响道岔转换中机械磨卡别劲的因素 | 第34页 |
4.1.3 电务枕偏移与方正超标的整治方法 | 第34-35页 |
4.1.4 锁闭杆与表示杆位置要求 | 第35页 |
4.1.5 转辙机安装要求 | 第35页 |
4.2 密贴不良整治和调整 | 第35-37页 |
4.2.1 密贴不良整治方法 | 第36页 |
4.2.2 尖轨头部不密贴 | 第36页 |
4.2.3 副机处不密贴 | 第36-37页 |
4.2.4 密贴检查器不密贴 | 第37页 |
4.2.5 尖轨二动靠后 | 第37页 |
4.2.6 心轨后部不密贴 | 第37页 |
4.3 尖轨翘头整治方法 | 第37-39页 |
第5章 ZYJ7道岔工电联整后成果与巩固 | 第39-48页 |
5.1 成立QC调研小组 | 第39-41页 |
5.2 现场道岔故障件数及故障类型统计 | 第41-42页 |
5.3 ZYJ7外锁闭道岔高故障率原因及解决方案 | 第42-44页 |
5.3.1 改进油路系统检修作业程序 | 第42-43页 |
5.3.2 加强道岔各部杆件巡视力度 | 第43页 |
5.3.3 改进道岔各部杆件的检修作业程序 | 第43页 |
5.3.4 加强与工务部门的联合整治 | 第43页 |
5.3.5 加强对锁钩的检查巡视力度 | 第43-44页 |
5.3.6 改进锁钩的检修程序 | 第44页 |
5.4 电务单独整治与工电联整对比结果 | 第44-45页 |
5.5 为巩固成果制定的措施 | 第45-48页 |
5.5.1 看部件外观 | 第45页 |
5.5.2 敲击锁钩 | 第45页 |
5.5.3 调开成与锁闭量 | 第45-46页 |
5.5.4 检查各量标准 | 第46页 |
5.5.5 清扫注油 | 第46页 |
5.5.6 工作经验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