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学丛书、文集、连续出版物论文

钱天来《伤寒溯源集》学术思想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8页
文献综述——钱天来学术特色研究概况第8-15页
    1 生平医事第8页
    2 学术思想渊源第8-9页
    3 治学特点第9-13页
        3.1 重新编排传世之《伤寒论》条文顺序第9页
        3.2 阴阳为纲,把握全局第9-10页
        3.3 按法类证统方第10页
        3.4 穷究病因,以便施治第10-11页
        3.5 以经解经,穷源溯流第11-12页
        3.6 取类比象,形象生动第12页
        3.7 推崇三纲鼎立学说,亦有变通第12-13页
        3.8 注重脏腑经络第13页
    4 治学态度第13-15页
        4.1 治学严谨,不落窠臼第13-14页
        4.2 针砭时弊,不得已而为第14页
        4.3 精研《内经》、《伤寒论》,多有创见第14-15页
        4.4 理解不透者,存疑以待高明第15页
    5 结论第15页
前言第15-16页
第一章 钱天来对《伤寒论》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16-24页
    1 对六经实质的认识第16-18页
        1.1 六经的实质是经络及其所属的脏腑第16-17页
        1.2 六经是人体阳气生长收藏的一个反应第17-18页
    2 对营(荣)卫的认识第18-21页
        2.1 营卫的生理第18页
        2.2 营卫的病理——三纲鼎立学说第18-21页
    3 《伤寒论》载有详细的治温病方第21-22页
    4 对“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认识第22-24页
第二章 钱天来对六经病的辨证论治研究第24-63页
    1 阴阳发病六经统论第24-25页
    2 太阳病的辨证论治第25-43页
        2.1 编次方法第25-26页
        2.2 太阳病提纲第26页
        2.3 太阳中风(太阳上篇)第26-33页
        2.4 太阳伤寒(太阳中篇)第33-36页
        2.5 风寒两伤营卫(太阳下篇)第36-37页
        2.6 温病风温痓湿喝证第37-39页
        2.7 结胸心下痞(附篇)第39-43页
    3 阳明病的辨证论治第43-47页
        3.1 阳明病纲领第43页
        3.2 太阳阳明(阳明上篇)第43-46页
        3.3 正阳阳明(阳明中篇)第46页
        3.4 少阳阳明(阳明下篇)第46-47页
    4 少阳病辨证论治第47-52页
        4.1 少阳正治第47-48页
        4.2 失治误治第48-49页
        4.3 创见之处第49-51页
        4.4 合病并病(附篇)第51-52页
    5 太阴病的辨证论治第52-53页
        5.1 太阴伤寒第52-53页
        5.2 太阴中风第53页
        5.3 误下致太阴病第53页
    6 少阴病的辨证论治第53-58页
        6.1 少阴病提纲第53-54页
        6.2 少阴证治第54-57页
        6.3 创见之处第57-58页
    7 厥阴病的辨证论治第58-60页
        7.1 蛔厥证第58-59页
        7.2 厥阴热证第59页
        7.3 厥阴寒证第59页
        7.4 厥阴利证第59-60页
        7.5 创见之处第60页
    8 瘥后诸证证治(附篇)第60-63页
        8.1 阴阳易第60-61页
        8.2 劳复食复第61页
        8.3 差后发热第61-62页
        8.4 差后水气第62页
        8.5 差后喜唾第62页
        8.6 差后虚赢第62-63页
结语第63-64页
    1 主要结论及意义第63-64页
    2 存在的不足第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致谢第68-69页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69页
个人简历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微炎症探讨芪地糖肾颗粒降低糖尿病肾病蛋白尿作用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伴血尿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候、临床病理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