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锂离子电池电极涂层的设计与优化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前言第10-12页
    1.1 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背景第10页
    1.2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第10-12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2-26页
    2.1 锂离子电池第12-14页
    2.2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原理及各种性能参数计算方法第14-16页
    2.3 锂离子电池建模的发展历史第16-21页
    2.4 大孔结构第21-23页
    2.5 有效扩散系数及其估算方法第23页
    2.6 卷积神经网络第23-26页
        2.6.1 卷积神经网络的发展历史第23-24页
        2.6.2 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第24-26页
第3章 大孔结构电极的优化第26-49页
    3.1 石墨- LiCoO_2锂离子电池第26-27页
    3.2 大孔结构对锂离子电池内传递过程的影响第27-29页
    3.3 均匀电化学反应的假设第29-30页
    3.4 Newman模型的简化第30-32页
        3.4.1 薄膜电极中Newman模型的简化第30-31页
        3.4.2 大孔电极内Newman模型的简化第31-32页
    3.5 薄膜电极和大孔电极内有效浓差阻力的计算第32-42页
        3.5.1 薄膜电极内电解质浓度差的计算第32页
        3.5.2 通过一维模型进行大孔电极内有效浓差的计算第32-33页
        3.5.3 通过串并联模型进行大孔电极内有效浓差阻力的计算第33-35页
        3.5.4 通过半解析模型进行大孔结构电极内锂离子有效浓差的计算第35-36页
        3.5.5 通过解析模型进行大孔结构电极内锂离子有效浓差的计算[57]第36-42页
    3.6 基于有效浓差阻力进行大孔结构参数的优化第42-47页
        3.6.1 一维简化模型与大孔结构电极第42-43页
        3.6.2 串并联模型以及大孔结构电极第43-47页
    3.7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4章 多级大孔结构电极的优化和设计第49-57页
    4.1 基于半解析模型和解析模型的多级大孔结构有效浓差阻力的推导第49-53页
        4.1.1 多级大孔结构和半解析模型第50-51页
        4.1.2 多级大孔结构和解析模型第51-53页
    4.2 多级大孔结构电极结构参数的优化第53-54页
    4.3 穿透型多孔支撑膜的设计第54-55页
    4.4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5章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多孔材料有效扩散系数的预测第57-63页
    5.1 数据集的生成第57-59页
        5.1.1 多孔材料微观结构的生成第57-58页
        5.1.2 多孔材料真实有效扩散系数的计算第58-59页
    5.2 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及其训练第59-60页
        5.2.1 卷积神经网络基本结构第59-60页
        5.2.2 卷积神经网络的训练第60页
    5.3 模拟结果与讨论第60-62页
    5.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63-64页
    6.1 结论第63页
    6.2 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9页
致谢第69-70页
附录第70-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土壤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及其修复Cd污染土壤效果的研究
下一篇:过渡金属化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赝电容特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