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气站危险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2 加气站危险性分析 | 第16-29页 |
2.1 人的因素分析 | 第17-19页 |
2.1.1 人的失误 | 第18页 |
2.1.2 失误原因分析 | 第18-19页 |
2.1.3 减少人的失误 | 第19页 |
2.2 物料因素分析 | 第19-21页 |
2.3 设备的因素分析 | 第21-24页 |
2.3.1 及其设备发生事故的原因分析 | 第21-23页 |
2.3.2 提高设备可靠性的措施 | 第23-24页 |
2.4 选址和设计因素分析 | 第24-26页 |
2.4.1 具体因素分析 | 第24-26页 |
2.4.2 考虑选址设计因素采取的措施 | 第26页 |
2.5 管理因素分析 | 第26-28页 |
2.5.1 加气站管理缺陷分析 | 第26-27页 |
2.5.2 提升管理措施 | 第27-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本质安全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及分析 | 第29-37页 |
3.1 本质安全型加气站特性分析 | 第29-31页 |
3.1.1 本质安全型加气站内涵 | 第29页 |
3.1.2 基本原则 | 第29页 |
3.1.3 本质安全型加气站特征 | 第29-30页 |
3.1.4 创建本质安全型加气站存在的问题 | 第30页 |
3.1.5 建设本质安全型加气站的措施 | 第30-31页 |
3.2 加气站本质安全综合评价 | 第31-34页 |
3.2.1 安全评价种类分析 | 第31-32页 |
3.2.2 加气站本质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2-33页 |
3.2.3 加气站本质安全综合评价步骤 | 第33-34页 |
3.3 指标体系构造原则 | 第34-35页 |
3.4 加气站本质安全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5-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及模糊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37-48页 |
4.1 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 | 第37-42页 |
4.1.1 层次分析法 | 第37-38页 |
4.1.2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 第38页 |
4.1.3 选取标度 | 第38-39页 |
4.1.4 构建判断矩阵 | 第39-41页 |
4.1.5 权值的确定 | 第41-42页 |
4.2 建立模糊评价模型及其分析 | 第42-47页 |
4.2.1 模糊评价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3-47页 |
4.2.2 明确指标隶属度 | 第4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5 加气站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实例 | 第48-72页 |
5.1 济源市邵原镇加气站概况 | 第48-51页 |
5.1.1 加气站位置 | 第48页 |
5.1.2 加气站的总平面布置 | 第48-50页 |
5.1.3 项目主要生产设备 | 第50-51页 |
5.2 加气站本质安全综合评价权值计算 | 第51-55页 |
5.2.1 求首层指标权值 | 第51-54页 |
5.2.2 求次层指标权值 | 第54-55页 |
5.3 加气站本质安全化综合评价 | 第55-71页 |
5.3.1 确定单因素隶属度 | 第55-65页 |
5.3.2 模糊综合评价的运用 | 第65-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