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3页 |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要评述 | 第17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论文架构 | 第17-21页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二、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结构 | 第19-21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 第21-23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二、论文创新之处 | 第22页 |
三、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上海社工参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背景意义 | 第23-33页 |
第一节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治理系统 | 第23-26页 |
一、国家预防 | 第23-24页 |
二、社会预防 | 第24-25页 |
三、家庭预防 | 第25-26页 |
第二节 社工参与的理论基础 | 第26-30页 |
一、破窗理论的提出与应用 | 第27-28页 |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容和实践运用 | 第28-30页 |
第三节 社工参与的比较优势和意义 | 第30-33页 |
一、预防青少年犯罪三类治理措施比较 | 第30-31页 |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社工作参与机制比较优势 | 第31-33页 |
第三章 上海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工参与现状 | 第33-44页 |
第一节 上海社工机制参与的发展历程 | 第33-35页 |
一、准备探索阶段 | 第33页 |
二、强化工作基础阶段 | 第33-34页 |
三、基础服务阶段 | 第34页 |
四、创新发展阶段 | 第34-35页 |
第二节 上海社工参与机制的典型个案分析 | 第35-39页 |
一、典型社会组织:浦东中致服务社 | 第35-36页 |
二、典型工作项目:社工驻所 | 第36-39页 |
第三节 上海社工参与工作的特点及效果分析 | 第39-44页 |
一、社工参与机制的组织架构 | 第40页 |
二、上海社工参与机制的主要特点 | 第40-42页 |
三、社工参与的效果分析 | 第42-44页 |
第四章 上海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工参与存在的问题 | 第44-52页 |
第一节 社工参与的领域过于狭窄 | 第44-47页 |
一、主要问题 | 第44页 |
二、出现负面表现 | 第44-46页 |
三、原因分析 | 第46-47页 |
第二节 社工参与机制的运作多方明显不足 | 第47-49页 |
一、主要问题 | 第47-48页 |
二、出现负面表现 | 第48页 |
三、原因分析 | 第48-49页 |
第三节 社工参与管理体制不顺畅 | 第49-52页 |
一、主要问题 | 第49-50页 |
二、出现负面表现 | 第50-51页 |
三、原因分析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国外境外社工参与预防犯罪经验借鉴 | 第52-59页 |
第一节 政社合作模式成熟多样 | 第52-53页 |
一、政府保障购买服务 | 第52页 |
二、政府承担多元角色 | 第52-53页 |
三、社会组织及其联盟活跃度高 | 第53页 |
四、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合作多样化 | 第53页 |
第二节 社工参与制度健全 | 第53-56页 |
一、岗位制度 | 第54-55页 |
二、组织制度 | 第55-56页 |
第三节 社工参与内容方法丰富多元 | 第56-59页 |
一、工作方法综合化、多元化 | 第56-57页 |
二、强调社工对犯罪青少年的援助和支持作用 | 第57页 |
三、社工参与主要着眼点在于预防 | 第57-58页 |
四、高度重视犯罪青少年的发展问题 | 第58-59页 |
第六章 完善上海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工参与机制的对策思路 | 第59-71页 |
第一节 推动社团自主运作和全面参与 | 第59-63页 |
一、体现成效 | 第59-60页 |
二、主动嵌入 | 第60-61页 |
三、拓展阵地 | 第61-63页 |
第二节 提升机制竞争力和社会认可度 | 第63-66页 |
一、加强社工专业能力建设 | 第63-64页 |
二、完善社工人才评价激励制度 | 第64-65页 |
三、完善社工社会支持体系建设 | 第65-66页 |
第三节 强化政府主导和规范管理 | 第66-71页 |
一、加强保障 | 第66-67页 |
二、规范运作 | 第67-69页 |
三、积极培育社会组织 | 第69-71页 |
结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录 | 第76-9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