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1.2.1 装配式建筑可持续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S-LCA的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2-2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2 生命周期社会影响评价的基本理论 | 第26-46页 |
2.1 社会影响评价标准和指南介绍 | 第26-32页 |
2.1.1 欧盟建筑社会影响评价标准 | 第26-28页 |
2.1.2 产品生命周期社会影响评价指南 | 第28-31页 |
2.1.3 国际相关标准和指南对我国的启示 | 第31-32页 |
2.2 S-LCA相关的基本概念 | 第32-38页 |
2.2.1 从E-LCA到S-LCA的发展过程 | 第32-34页 |
2.2.2 生命周期社会影响评价的目的 | 第34-35页 |
2.2.3 S-LCA与E-LCA对比 | 第35-38页 |
2.3 S-LCA技术框架 | 第38-45页 |
2.3.1 目标和范围的定义 | 第38-41页 |
2.3.2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 第41-43页 |
2.3.3 生命周期社会影响评价 | 第43-44页 |
2.3.4 生命周期解释 | 第44-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3 装配式建筑生命周期社会影响评价定量分析模型 | 第46-90页 |
3.1 目标和范围的定义 | 第46-48页 |
3.1.1 研究目标 | 第46页 |
3.1.2 功能和功能单元 | 第46-47页 |
3.1.3 系统边界 | 第47-48页 |
3.2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 第48-60页 |
3.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48-49页 |
3.2.2 不同建设阶段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49-59页 |
3.2.3 数据获取 | 第59-60页 |
3.3 生命周期社会影响评价 | 第60-85页 |
3.3.1 计算模型 | 第60-61页 |
3.3.2 指标特征化 | 第61-75页 |
3.3.3 数据聚合 | 第75-78页 |
3.3.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子类别重要程度对比 | 第78-82页 |
3.3.5 装配式建筑技术的社会影响评价 | 第82-85页 |
3.4 生命周期解释 | 第85-87页 |
3.4.1 装配式建筑生命周期社会影响评价结果分析 | 第85-86页 |
3.4.2 敏感性分析 | 第86页 |
3.4.3 不确定性分析 | 第86-8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7-90页 |
4 装配式建筑生命周期社会影响评价实例研究 | 第90-106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90-91页 |
4.2 目标和范围的定义 | 第91页 |
4.3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 第91-96页 |
4.4 生命周期社会影响评价 | 第96-98页 |
4.5 生命周期解释 | 第98-104页 |
4.5.1 评价结果分析 | 第98-99页 |
4.5.2 敏感性分析 | 第99-102页 |
4.5.3 不确定性分析 | 第102-10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106-108页 |
5.1 结论 | 第106-107页 |
5.2 展望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6页 |
附录A | 第116-120页 |
附录B | 第120-126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6-13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