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论 | 第8-19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影视理论研究的需要 | 第10-11页 |
二、我国体育题材电影发展的需要 | 第11页 |
三、实现“中国梦”、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需要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一、文献资料法 | 第12-13页 |
二、专家访谈法 | 第13页 |
三、逻辑分析法 | 第13页 |
四、历史研究法 | 第13页 |
五、文本分析法 | 第13页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一、关于符号学的研究 | 第14-15页 |
二、关于民族形象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三、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与影像的研究 | 第16-17页 |
四、关于集体记忆与影像的研究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征象与影像记忆 | 第19-28页 |
第一节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意蕴 | 第19-22页 |
第二节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国家意识 | 第22-23页 |
第三节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的民族形象 | 第23-24页 |
第四节 中华民族的奥林匹克梦想 | 第24-25页 |
第五节 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影像记忆 | 第25-28页 |
第二章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中积弱屈辱的民族形象 | 第28-40页 |
第一节 救亡意识下的中国近代体育 | 第28-30页 |
一、近代体育发展与体育救国思潮的产生 | 第28-29页 |
二、民族危难中的奥运情结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民族形象的失落记忆 | 第30-34页 |
一、河山破碎与“东亚病夫”的形象记忆 | 第30-32页 |
三、奋发抗争与英雄无奈的悲情形象 | 第32-34页 |
第三节 中国追梦第一人的符号记忆 | 第34-40页 |
一、“跑”的符号诠释 | 第34-37页 |
二、时代语境中的符号记忆 | 第37-40页 |
第三章《许海峰的枪》中崛起的民族形象记忆 | 第40-48页 |
第一节 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中国奥运记忆 | 第40-41页 |
第二节 民族形象的崛起与变迁 | 第41-43页 |
一、从“化肥销售员”到“奥运冠军”的形象转变 | 第42-43页 |
二、许海峰“零的突破”与民族崛起形象的塑造 | 第43页 |
第三节 民族英雄的符号表征 | 第43-48页 |
一、时代语境下的英雄解读 | 第44-45页 |
二、奥运影像中的民族形象记忆 | 第45-48页 |
第四章 《筑梦 2008》全面走向世界的民族形象记忆 | 第48-59页 |
第一节 新奥运、新形象:中国发展的新界标 | 第49-50页 |
第二节 奥林匹克运动中的民族形象变迁 | 第50-54页 |
一、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人”的形象变迁 | 第51-52页 |
二、民族形象的豪放 | 第52-53页 |
三、民族形象的国际化 | 第53-54页 |
第三节 国家形象塑造的符号表征 | 第54-59页 |
一、北京奥运会的视觉符号 | 第54-56页 |
二、符号化的人物——刘翔 | 第56-59页 |
第五章 中国民族形象的记忆建构 | 第59-69页 |
第一节 奥林匹克文化中的国家形象 | 第59-62页 |
第二节 集体记忆中的民族形象符号 | 第62-63页 |
第三节 中国奥运影像的记忆建构 | 第63-65页 |
第四节 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形象记忆 | 第65-69页 |
结语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