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催化剂载体 | 第14-15页 |
1.2 氧化铝载体 | 第15-17页 |
1.2.1 氧化铝载体简介 | 第15页 |
1.2.2 氧化铝载体的成型 | 第15-17页 |
1.3 拟薄水铝石概述 | 第17-23页 |
1.3.1 拟薄水铝石的性质 | 第17-19页 |
1.3.2 拟薄水铝石的制备 | 第19-22页 |
1.3.3 拟薄水铝石的应用 | 第22-23页 |
1.4 氧化铝的水热稳定性 | 第23-24页 |
1.4.1 概述 | 第23页 |
1.4.2 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4-26页 |
1.5.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6-34页 |
2.1 实验原料 | 第26-27页 |
2.2 实验内容 | 第27-28页 |
2.2.1 高比表面积拟薄水铝石的制备 | 第27页 |
2.2.2 油氨柱成型法制备球形氧化铝 | 第27-28页 |
2.2.3 蒽醌加氢催化剂的制备 | 第28页 |
2.2.4 铂重整催化剂的制备 | 第28页 |
2.3 样品表征与分析 | 第28-34页 |
2.3.1 X射线粉末分析 | 第28-29页 |
2.3.2 比表面-孔结构分析 | 第29页 |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29页 |
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29页 |
2.3.5 红外分析 | 第29页 |
2.3.6 堆密度与机械强度测定 | 第29-30页 |
2.3.7 水热稳定性评价和分析 | 第30页 |
2.3.8 蒽醌加氢催化性能评价 | 第30-31页 |
2.3.9 铂重整催化性能评价 | 第31-34页 |
第三章 高比表面拟薄水铝石的制备 | 第34-42页 |
3.1 前言 | 第34页 |
3.2 成核/晶化隔离法制备拟薄水铝石 | 第34-38页 |
3.2.1 晶体结构分析 | 第34-36页 |
3.2.2 表面形貌分析 | 第36-37页 |
3.2.3 孔结构分析 | 第37-38页 |
3.3 共沉淀法制备拟薄水铝石 | 第38-41页 |
3.3.1 晶体结构分析 | 第38-39页 |
3.3.2 表面形貌分析 | 第39-40页 |
3.3.3 孔结构分析 | 第40-41页 |
3.4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球形氧化铝制备及结构表征 | 第42-56页 |
4.1 前言 | 第42页 |
4.2 成核/晶化隔离法制备的球形氧化铝的性能分析 | 第42-46页 |
4.2.1 晶体结构分析 | 第42页 |
4.2.2 表面形貌分析 | 第42-44页 |
4.2.3 孔结构和水热稳定性分析 | 第44-46页 |
4.3 共沉淀法制备的球形氧化铝性能分析 | 第46-50页 |
4.3.1 晶体结构分析 | 第46-47页 |
4.3.2 表面形貌分析 | 第47-48页 |
4.3.3 孔结构和水热稳定性分析 | 第48-50页 |
4.4 模板法制备的氧化铝的性能分析 | 第50-52页 |
4.4.1 晶体结构分析 | 第50页 |
4.4.2 形貌和孔结构分析 | 第50-52页 |
4.5 水热稳定性强化的关键因素分析 | 第52-54页 |
4.6 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球形氧化铝载体的应用 | 第56-62页 |
5.1 前言 | 第56页 |
5.2 蒽醌加氢催化性能分析 | 第56-58页 |
5.2.1 蒽醌加氢催化剂的活性 | 第56-57页 |
5.2.2 钯催化剂的分散度 | 第57-58页 |
5.3 铂重整催化性能分析 | 第58-60页 |
5.3.1 氧化铝载体的优化 | 第58页 |
5.3.2 催化剂性能评价 | 第58-59页 |
5.3.3 催化剂的使用稳定性 | 第59-60页 |
5.4 小结 | 第60-6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2-64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和专利情况 | 第73-74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74-75页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