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前言 | 第7-15页 |
第一章 中国儿童电视纪录片的概念界定及文化功能 | 第15-27页 |
第一节 中国儿童电视纪录片的概念界定 | 第15-22页 |
一、儿童范畴的界定 | 第15-17页 |
二、电视纪录片的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三、中国儿童电视纪录片的概念界定 | 第18-22页 |
第二节 中国儿童电视纪录片的文化功能 | 第22-27页 |
一、儿童历史的影像档案 | 第22-24页 |
二、儿童社会化的助推器 | 第24-25页 |
三、社会问题的隐喻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宣教时期(1959年——1989年) | 第27-36页 |
第一节 主流儿童的生活展示 | 第27-30页 |
一、“国家本位”儿童观的确立 | 第27-28页 |
二、主流儿童生活的展示 | 第28-30页 |
第二节 与“格里尔逊式”创作理念的不谋而合 | 第30-33页 |
一、“格里尔逊式”记录理念 | 第30-31页 |
二、“教化与指导”创作观念的内在转换 | 第31-33页 |
第三节 “解说+画面”的相辅相成 | 第33-36页 |
一、重视文本、解说词偏重文学性 | 第33-34页 |
二、剪辑模式:声画分离 | 第34-36页 |
第三章 纪实时期(1990年——2002年) | 第36-47页 |
第一节 边缘儿童的生存境遇 | 第36-40页 |
一、“社会本位”儿童观的潜移默化 | 第36-38页 |
二、边缘儿童生存境遇的“采访式”记录 | 第38-40页 |
第二节 对“真理电影”模式的直接借鉴 | 第40-43页 |
一、“真理电影”的创作理念 | 第40-42页 |
二、“旁观与介入”观念的确立 | 第42-43页 |
第三节 “旁观与介入”的纪实回归 | 第43-47页 |
一、“挑动者”身份的介入 | 第43-44页 |
二、主客观结合,情节结构作品 | 第44-45页 |
三、声画并重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多元融合时期(2003年——2014年) | 第47-57页 |
第一节 儿童生活的全方位记录 | 第47-50页 |
一、“儿童本位”理念的回归 | 第47-48页 |
二、儿童多元生活的全方位记录 | 第48-50页 |
第二节 多元创作理念的融合 | 第50-54页 |
一、“直接电影”模式的主动借鉴 | 第50-52页 |
二、“客观与再现”理念的运用 | 第52-53页 |
三、“新纪录电影”的“主观与表现” | 第53页 |
四、“格里尔逊式”和“真理电影”模式创作理念的延续 | 第53-54页 |
第三节 多元化创作手法的兼收并蓄 | 第54-57页 |
一、旁观者身份的客观记录 | 第54-55页 |
二、静观式剪辑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6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主要影像目录 | 第66-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