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2页 |
第1章:陶渊明"处"和谢灵运"出"之人生状态的选择 | 第12-27页 |
·出处这一文学主题在陶谢之前士人群体中的演进 | 第12-18页 |
·陶渊明"处"之一端的选择原因 | 第18-23页 |
·家族地位及社会环境 | 第18-21页 |
·自身性格 | 第21-23页 |
·谢灵运之于"出"的选择原因 | 第23-27页 |
·门阀制度及家族重望 | 第23-24页 |
·自身性格 | 第24-27页 |
第2章:陶谢"出"、"处"不同人生状态下的艺术创作 | 第27-36页 |
·陶渊明之"处"与田园诗创作 | 第27-31页 |
·田园生活新主题 | 第27-28页 |
·委运随化成苍凉 | 第28-30页 |
·雅俗之间任自然 | 第30-31页 |
·谢灵运之"出"与山水诗创作 | 第31-36页 |
·山水清音泄郁情 | 第31-33页 |
·游观之境新且奇 | 第33-36页 |
第3章:陶谢"出"、"处"不同选择人生轨迹 | 第36-44页 |
·陶渊明和谢灵运两人的仕途经历 | 第36-39页 |
·仕隐交战的陶渊明 | 第36-37页 |
·谢灵运的心灵重荷 | 第37-39页 |
·陶谢"出"、"处"的不同选择下的命运归宿 | 第39-44页 |
·陶渊明的诗意栖居 | 第39-41页 |
·谢灵运的悲剧谢幕 | 第41-44页 |
第4章:陶谢的"出"、"处"选择对后世的影响 | 第44-54页 |
·应对命运:中国士人的出处意识 | 第44-45页 |
·谢灵运与后世"出"之精神的高涨与萎缩 | 第45-50页 |
·陶渊明与后世"处"之精神的回落与显扬 | 第50-54页 |
反思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