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互通连接线增设工程洪水影响评价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1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2 研究区划 | 第13-27页 |
2.1 建设项目概况 | 第13-18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3页 |
2.1.2 线路走向、主要控制点及建设规模 | 第13-16页 |
2.1.3 工程主要技术指标 | 第16页 |
2.1.4 跨河桥梁、涵洞情况 | 第16-18页 |
2.2 河道基本情况 | 第18-26页 |
2.2.1 河流水系 | 第18-22页 |
2.2.2 水文地质概况 | 第22页 |
2.2.3 水利工程及规划 | 第22-24页 |
2.2.4 水利规划及实施安排 | 第24-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大名互通连接线防洪影响评价计算 | 第27-55页 |
3.1 水文分析计算 | 第27-30页 |
3.1.1 上游水库设计洪水 | 第27-28页 |
3.1.2 暴雨洪水特性 | 第28-29页 |
3.1.3 洪涝灾害 | 第29页 |
3.1.4 大名泛区入流洪峰流量 | 第29-30页 |
3.2 MIKE21二维模型 | 第30-36页 |
3.2.1 模型及控制方程 | 第30-31页 |
3.2.2 计算范围及资料选取 | 第31-33页 |
3.2.3 模型的上、下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 | 第33页 |
3.2.4 模拟参数的选取 | 第33页 |
3.2.5 分洪流量 | 第33-34页 |
3.2.6 模型的验证 | 第34-36页 |
3.2.7 模拟结果评价 | 第36页 |
3.3 分洪区洪水数值模拟分析 | 第36-54页 |
3.3.1 方案制定 | 第36-37页 |
3.3.2 升斗铺分洪口门 | 第37-53页 |
3.3.3 洪水形势影响分析 | 第53-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4 路基防洪安全分析 | 第55-65页 |
4.1 路基淹没深度分析 | 第55-58页 |
4.2 安全超高计算 | 第58页 |
4.3 路基允许最低高程分析 | 第58-60页 |
4.4 公路作为大名县城外环防洪分析 | 第60-63页 |
4.4.1 防洪标准 | 第60页 |
4.4.2 工程等级及设计标准 | 第60-61页 |
4.4.3 堤顶高程计算 | 第61-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5 路基防洪影响评价 | 第65-69页 |
5.1 建设项目工程布置评价 | 第65页 |
5.2 建设项目对防洪影响评价 | 第65-67页 |
5.2.1 建设项目对大名泛区行洪的影响评价 | 第65页 |
5.2.2 洪水对建设项目的影响评价 | 第65-66页 |
5.2.3 建设项目与有关规划的关系及影响分析 | 第66页 |
5.2.4 对大名蓄滞洪区分洪运用影响分析 | 第66-67页 |
5.2.5 对大名县城影响分析 | 第67页 |
5.2.6 对水利工程的影响评价 | 第67页 |
5.2.7 对防汛抢险的影响评价 | 第67页 |
5.3 防治与补救措施 | 第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结论 | 第69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69-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