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2 推移质运动传统理论与科学问题 | 第9-13页 |
1.2.1 推移质的运动模式 | 第9-10页 |
1.2.2 推移质的传统理论及其面临的挑战 | 第10-11页 |
1.2.3 推移质运动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 第11-13页 |
1.3 推移质运动的前沿力学模型 | 第13-16页 |
1.3.1 宏观两相流连续介质模型 | 第13页 |
1.3.2 介观动理学模型 | 第13-14页 |
1.3.3 微观单颗粒力学模型 | 第14-15页 |
1.3.4 前沿力学理论发展中的问题 | 第15-16页 |
1.4 离散颗粒随机模型 | 第16-18页 |
1.5 本文的研究路径和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推移质通量停时特征 | 第20-32页 |
2.1 推移质通量停时的定义和理论意义 | 第20-23页 |
2.1.1 推移质运动中不同停时的定义方法和区别 | 第20-21页 |
2.1.2 通量停时研究的意义 | 第21-23页 |
2.2 推移质通量停时特征的实验证据 | 第23-26页 |
2.2.1 推移质通量停时的测量方法与验证 | 第23-25页 |
2.2.2 实验测量得到的推移质通量停时分布 | 第25-26页 |
2.3 推移质通量停时特征:理论与实验综合分析 | 第26-31页 |
2.3.1 通量停时理论解 | 第26-29页 |
2.3.2 尺度分离现象的影响因素 | 第29-30页 |
2.3.3 理论解与实验值的比较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推移质通量的时间尺度特征 | 第32-52页 |
3.1 推移质通量的定义 | 第33-35页 |
3.1.1 推移质通量的数学定义 | 第33-34页 |
3.1.2 推移质通量的时间平均定义 | 第34页 |
3.1.3 推移质通量的空间平均定义 | 第34-35页 |
3.1.4 推移质通量脉动 | 第35页 |
3.2 通量脉动的时间尺度三模式性:实验证据 | 第35-43页 |
3.2.1 实验介绍 | 第35-38页 |
3.2.2 实验结果和定性解释 | 第38-43页 |
3.3 通量脉动的时间尺度三模式性:理论研究 | 第43-46页 |
3.3.1 推移质通量 PDF 的理论表达 | 第43-45页 |
3.3.2 通量脉动强度解析表达 | 第45-46页 |
3.4 表征通量脉动与时间尺度关系的无量纲量 | 第46-50页 |
3.4.1 相干作用对多模式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3.4.2 脉动不变模式的范围 | 第48页 |
3.4.3 参数估计 | 第48页 |
3.4.4 与实验数据比较 | 第48-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推移质运动的空间尺度特征 | 第52-67页 |
4.1 离散颗粒随机模型的空间展开 | 第52-56页 |
4.1.1 多视窗模型:建模思想和理论基础 | 第52-54页 |
4.1.2 连续空间上的控制方程 | 第54-55页 |
4.1.3 利用 SPDE 模拟离散颗粒的时空分布 | 第55-56页 |
4.2 运动颗粒数量脉动的空间尺度三模式性:理论基础 | 第56-60页 |
4.2.1 颗粒活动性与泊松活动性统计矩之间的关系 | 第56-57页 |
4.2.2 颗粒活动性的空间相关函数 | 第57-58页 |
4.2.3 颗粒活动性的时空相关函数 | 第58-59页 |
4.2.4 颗粒数量脉动与空间尺度关系 | 第59-60页 |
4.3 运动颗粒数量脉动空间尺度的三模式性:实验及对比 | 第60-64页 |
4.3.1 实验介绍 | 第60-62页 |
4.3.2 参数估计 | 第62-63页 |
4.3.3 实验结果与理论比较 | 第63-64页 |
4.4 时间和空间尺度三模式性的关系 | 第64-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5章 单颗粒力学模型与离散颗粒随机模型的耦合 | 第67-76页 |
5.1 单颗粒力学模型回顾 | 第67-69页 |
5.1.1 跃移质颗粒的 Langevin 方程 | 第67-68页 |
5.1.2 接触质颗粒的 Langevin 模型 | 第68-69页 |
5.2 推移质通量的 PDF:运动颗粒数量与单颗粒速度的耦合 | 第69-75页 |
5.2.1 推移质通量 PDF 推导的理论基础 | 第69-70页 |
5.2.2 接触质推移质通量的 PDF | 第70-71页 |
5.2.3 实验验证及其它形式 PDF 对比 | 第71-74页 |
5.2.4 跃移质和接触质同时存在时的建模方法 | 第74-7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81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 第76-79页 |
6.2 研究主要创新点 | 第79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附录 | 第90-9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