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纳米电接触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3页 |
1.2.1 纳米电接触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纳米电接触材料的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1.3 纳米电接触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3-19页 |
1.3.1 固相法 | 第13-14页 |
1.3.2 气相法 | 第14-15页 |
1.3.3 液相法 | 第15-19页 |
1.3.3.1 沉淀法 | 第15-16页 |
1.3.3.2 溶胶-凝胶法 | 第16-17页 |
1.3.3.3 化学还原法 | 第17-18页 |
1.3.3.4 水热法 | 第18页 |
1.3.3.5 超声波化学镀法 | 第18-19页 |
1.4 纳米电接触材料制备方法存在的关键问题 | 第19-21页 |
1.4.1 颗粒分散 | 第19-20页 |
1.4.2 添加剂的选取 | 第20-21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1-23页 |
1.5.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2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纳米 Ag/SnO_2触头材料的实验方案设计 | 第23-35页 |
2.1 实验原材料与实验设备 | 第23-26页 |
2.1.1 实验原材料 | 第23-25页 |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5-26页 |
2.2 电接触材料性能测试方法 | 第26-35页 |
2.2.1 物理、机械性能测试方法 | 第26-27页 |
2.2.1.1 密度 | 第26-27页 |
2.2.1.2 硬度 | 第27页 |
2.2.1.3 电导率 | 第27页 |
2.2.1.4 抗拉强度 | 第27页 |
2.2.2 成分和显微组织测试方法 | 第27-28页 |
2.2.3 电接触性能测试方法 | 第28-35页 |
2.2.3.1 温升测试 | 第28-31页 |
2.2.3.2 额定接通和分断能力测试 | 第31-35页 |
第三章 纳米 Ag/SnO_2复合粉末和材料的制备及工艺研究 | 第35-41页 |
3.1 Ag/SnO_2复合粉末的制备及工艺 | 第35-37页 |
3.1.1 银粉的制备 | 第35页 |
3.1.2 氧化物粉体的制备 | 第35-37页 |
3.2 纳米 Ag/SnO_2材料的制备工艺及分析 | 第37-41页 |
3.2.1 材料成分配比的研究 | 第38-39页 |
3.2.2 材料混粉工艺的研究 | 第39页 |
3.2.3 材料加工工艺的研究 | 第39-41页 |
3.2.3.1 成型工艺的确定 | 第39-40页 |
3.2.3.2 烧结工艺的分析与优化 | 第40页 |
3.2.3.3 复压工艺的分析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工艺参数对纳米 Ag/SnO_2粉末及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41-51页 |
4.1 反应物浓度对银颗粒的影响 | 第41-43页 |
4.2 初始溶液浓度对纳米 SnO_2复合粉末形貌的影响 | 第43-45页 |
4.3 粉末冶金工艺参数对纳米 Ag/SnO_2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45-51页 |
4.3.1 初始压力对纳米 Ag/SnO_2材料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第45-46页 |
4.3.2 初始压力对纳米 Ag/SnO_2材料显微组织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3 烧结温度对纳米 Ag/SnO_2材料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4 烧结时间对纳米 Ag/SnO_2材料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6 复压对纳米 Ag/SnO_2材料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第49-51页 |
第五章 纳米 Ag/SnO_2材料的性能及分析 | 第51-69页 |
5.1 电接触材料的基本性能要求 | 第51-53页 |
5.2 物理、机械性能测试及分析 | 第53-55页 |
5.2.1 物理性能结果及分析 | 第53-54页 |
5.2.2 机械性能结果及分析 | 第54-55页 |
5.3 显微组织结构及分析 | 第55-58页 |
5.4 电接触性能结果及分析 | 第58-60页 |
5.4.1 温升结果及分析 | 第58-59页 |
5.4.2 额定接通和分断能力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9-60页 |
5.5 影响触头寿命的电参数测试及分析 | 第60-69页 |
5.5.1 电参数测试 | 第63-64页 |
5.5.1.1 测试原理 | 第63页 |
5.5.1.2 测试条件 | 第63-64页 |
5.5.1.3 测试方法 | 第64页 |
5.5.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64-69页 |
第六章 稀土氧化物对纳米 Ag/SnO_2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69-79页 |
6.1 La_2O_3和 Ce2O3对 SnO_2粉末及材料结构的影响 | 第69-73页 |
6.1.1 La_2O_3和 Ce2O3对 SnO_2粉末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69-70页 |
6.1.2 La_2O_3和 Ce2O3对 SnO_2粉末相结构的影响 | 第70-72页 |
6.1.3 La_2O_3和 Ce2O3对 Ag/SnO_2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72页 |
6.1.4 La_2O_3和 Ce2O3对 Ag/SnO_2材料断口形貌的影响 | 第72-73页 |
6.2 La_2O_3和 Ce2O3对纳米 Ag/SnO_2材料抗熔焊性能的影响 | 第73-79页 |
6.2.1 纳米 Ag/SnO_2材料的抗熔焊形貌及分析 | 第73-77页 |
6.2.2 接触器触头熔焊过程分析 | 第77-79页 |
第七章 纳米 Ag/SnO_2材料的电弧侵蚀机理及分析 | 第79-91页 |
7.1 电弧的形成及组成 | 第79-81页 |
7.1.1 电弧的形成 | 第79-80页 |
7.1.2 电弧的组成 | 第80-81页 |
7.2 电弧侵蚀的微观作用机理 | 第81-83页 |
7.3 电弧侵蚀试验 | 第83-91页 |
7.3.1 电弧侵蚀形貌及成分 | 第83-89页 |
7.3.2 电弧侵蚀形貌结果分析 | 第89-91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91-93页 |
8.1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第91-92页 |
8.2 进一步研究内容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