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性与现代人的生存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3 研究方法与难点创新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哲学史上确定性寻求之思 | 第17-29页 |
2.1 西方哲学史上确定性寻求之思 | 第17-20页 |
2.1.1 作为确定性根基的本原 | 第17-18页 |
2.1.2 作为确定性根基的上帝 | 第18-19页 |
2.1.3 作为确定性根基的国家 | 第19-20页 |
2.2 中国哲学史上确定性秩序寻求之思 | 第20-23页 |
2.2.1 天人合一 | 第21-22页 |
2.2.2 内圣外王 | 第22-23页 |
2.3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确定性寻求之思 | 第23-29页 |
2.3.1 个体自由意识的显现 | 第23-24页 |
2.3.2 资本逻辑的反思 | 第24-26页 |
2.3.3 实践的个人 | 第26-29页 |
第三章 现代人的生存境遇——非确定性生存 | 第29-41页 |
3.1 人与自然的疏离 | 第29-32页 |
3.1.1 工具理性的高扬 | 第29-30页 |
3.1.2 共同体的丧失 | 第30-32页 |
3.2 人与社会的疏离 | 第32-35页 |
3.2.1 人的技术性生存 | 第32-33页 |
3.2.2 价值虚无主义 | 第33-35页 |
3.3 人与他人的疏离 | 第35-37页 |
3.3.1 拒斥他者 | 第35-36页 |
3.3.2 不平等的共存 | 第36-37页 |
3.4 人与自我的疏离 | 第37-41页 |
3.4.1 流动的个人 | 第38-39页 |
3.4.2 个人身份感的危机 | 第39-41页 |
第四章 确定性生存根基建构的必要性 | 第41-53页 |
4.1 确定性生存的本质 | 第41-45页 |
4.1.1 人的实践性生存 | 第41-42页 |
4.1.2 人的社会历史性生存 | 第42-44页 |
4.1.3 人的意义性生存 | 第44-45页 |
4.2 实现确定性生存的必要性 | 第45-53页 |
4.2.1 通往健全社会的必由之路 | 第45-47页 |
4.2.2 祛“伪”求“真”的现实要求 | 第47-49页 |
4.2.3 自我认同的确证 | 第49-53页 |
第五章 现代人生存应有的价值取向——确定性生存 | 第53-65页 |
5.1 人与自然的统一 | 第53-56页 |
5.1.1 实践理性观 | 第53-54页 |
5.1.2 人与自然的和解 | 第54-56页 |
5.2 优良社会秩序的建构 | 第56-58页 |
5.2.1 人的真实需要 | 第56-57页 |
5.2.2 共享式的人际关系 | 第57-58页 |
5.3 人与他人的和谐共处 | 第58-61页 |
5.3.1 承认他者 | 第59-60页 |
5.3.2 个人主体性的确立 | 第60-61页 |
5.4 自我确定性的寻求 | 第61-65页 |
5.4.1 人的本体性安全 | 第62-63页 |
5.4.2 主体人格的确立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