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科技报道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1.2.1 关于科技新闻的研究 | 第14-17页 |
1.2.2 报纸科技新闻报道研究 | 第17-18页 |
1.2.3 关于《经济日报》的研究 | 第18-19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2章 《经济日报》科技报道的呈现 | 第21-30页 |
2.1 研究方案设计 | 第21-22页 |
2.2 《经济日报》科技报道量化分析结论 | 第22-30页 |
2.2.1 报道数量适中且稳定 | 第22页 |
2.2.2 报道篇幅搭配均衡 | 第22-24页 |
2.2.3 版面覆盖范围广 | 第24-25页 |
2.2.4 以消息为主、多样化的报道体裁 | 第25-26页 |
2.2.5 报道对象向企业倾斜 | 第26-27页 |
2.2.6 正面报道主题占大多数 | 第27-28页 |
2.2.7 报道题材涉及各行各业 | 第28-30页 |
第3章《经济日报》科技报道特色 | 第30-44页 |
3.1 科技与经济良性互动的报道视角 | 第30-33页 |
3.1.1 以经济视角进行科技报道 | 第30-32页 |
3.1.2 塑造科技创新典型 | 第32-33页 |
3.2 前瞻实用的报道选题 | 第33-37页 |
3.2.1 科技报道主题提炼 | 第33-35页 |
3.2.2 科技报道题材选择 | 第35-37页 |
3.3 科学精炼的表达方式 | 第37-40页 |
3.3.1“厚文”“薄图”内容翔实 | 第37-38页 |
3.3.2 善用数据表达内容 | 第38-39页 |
3.3.3 数据图表使用灵活 | 第39-40页 |
3.4“三贴近”的报道风格 | 第40-44页 |
3.4.1 关注基层报道题材 | 第41页 |
3.4.2 人文情怀与群众参与 | 第41-44页 |
第4章 《经济日报》科技报道的框架分析 | 第44-60页 |
4.1 科技报道框架构建 | 第44-52页 |
4.1.1 新闻信息的筛选 | 第44-49页 |
4.1.2 新闻材料的重组与强调 | 第49-52页 |
4.2 科技新闻报道的框架选择 | 第52-57页 |
4.2.1 权威框架 | 第52-54页 |
4.2.2 典型推广框架 | 第54-55页 |
4.2.3 成果发布框架 | 第55-56页 |
4.2.4 人文框架 | 第56-57页 |
4.3 科技报道框架形成的原因 | 第57-60页 |
4.3.1 党报性质与传播偏向的主动选择 | 第57-58页 |
4.3.2 社会经济发展与受众的需要 | 第58-60页 |
第5章 《经济日报》科技报道的思考 | 第60-69页 |
5.1 《经济日报》科技报道的启示 | 第60-63页 |
5.1.1 《经济日报》科技报道的现实意义 | 第60-61页 |
5.1.2 经济媒体科技报道优势解读 | 第61-62页 |
5.1.3 在经济层面上深化科技报道内涵 | 第62-63页 |
5.2 《经济日报》科技报道存在的问题 | 第63-65页 |
5.2.1 选题模式单一 | 第63-64页 |
5.2.2 报道内容科技含量略低 | 第64-65页 |
5.2.3 企业科技报道主观色彩较浓 | 第65页 |
5.3 《经济日报》科技报道的发展对策 | 第65-69页 |
5.3.1 关注经济欠发达地区 | 第66页 |
5.3.2 提高新闻质量打造媒体品牌 | 第66-67页 |
5.3.3 注重报道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平衡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5-76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新闻作品目录 | 第76-77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加的新闻实践目录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