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建筑界面形态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引言 | 第8-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1.2.1 建筑界面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页 |
1.2.2 建筑界面的空间通透性概念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4页 |
2.1 国内外建筑界面的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2.1.1 城市复合界面 | 第17页 |
2.1.2 城市建筑界面 | 第17-19页 |
2.1.3 城市街道界面 | 第19-21页 |
2.2 国内外建筑界面研究现状总结 | 第21-22页 |
2.3 国内外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第3章 实验总体设计 | 第24-46页 |
3.1 国内外眼动仪实验的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3.2 实验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3.2.1 实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5-26页 |
3.2.2 实验研究的内容 | 第26页 |
3.3 研究工作的方法与路线 | 第26-27页 |
3.3.1 实验仪器及分析软件 | 第26-27页 |
3.3.2 实验操作方法 | 第27页 |
3.4 实验前的准备 | 第27-29页 |
3.4.1 建筑界面的选择 | 第27-28页 |
3.4.2 被试者的选择 | 第28-29页 |
3.5 实验思路及实施过程 | 第29-46页 |
3.5.1 实验设计及操作步骤 | 第29-43页 |
3.5.2 调查问卷设计 | 第43-46页 |
第4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6-90页 |
4.1 眼动仪实验及问卷调查结果 | 第46-59页 |
4.1.1 眼动仪数据结果 | 第46-50页 |
4.1.2 眼动仪热点图结果 | 第50-56页 |
4.1.3 问卷分值结果 | 第56页 |
4.1.4 问卷选项结果 | 第56-59页 |
4.2 实验一:建筑界面通透性 | 第59-73页 |
4.2.1 A组实验结果分析 | 第59-65页 |
4.2.2 建筑界面通透性设计策略1 | 第65页 |
4.2.3 B组实验结果分析 | 第65-72页 |
4.2.4 建筑界面通透性设计策略2 | 第72-73页 |
4.3 实验二:建筑界面高低错落度 | 第73-89页 |
4.3.1 C组实验结果分析 | 第73-83页 |
4.3.2 建筑界面高低错落度设计策略1 | 第83页 |
4.3.3 D组实验结果分析 | 第83-88页 |
4.3.4 建筑界面高低错落度设计策略2 | 第88-89页 |
4.4 城市建筑界面形态设计策略总结 | 第89-90页 |
4.4.1 城市建筑界面通透性 | 第89页 |
4.4.2 城市建筑界面高低错落度 | 第89-90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0-93页 |
5.1 研究的创新与特点 | 第91页 |
5.2 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第91-92页 |
5.3 将来的展望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附录 | 第96-100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