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大跨度结构与下部支承体系的研究现状 | 第1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结构的阻尼理论 | 第12-24页 |
| ·阻尼的基本概念 | 第12页 |
| ·结构阻尼计算模型 | 第12-15页 |
| ·粘滞阻尼与复阻尼 | 第12-14页 |
| ·比例阻尼与非比例阻尼 | 第14-15页 |
| ·阻尼参数的表达方法 | 第15-20页 |
| ·模态应变能法 | 第15-16页 |
| ·比例阻尼结构的阻尼表达 | 第16-19页 |
| ·非比例阻尼结构的阻尼表达 | 第19-20页 |
| ·阻尼比 | 第20-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钢桁架屋盖与下部混凝土支承结构相互作用分析 | 第24-32页 |
| ·钢桁架屋盖与下部混凝土支承结构整体分析方法 | 第24-28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24-25页 |
| ·非比例阻尼体系分析现有方法简述 | 第25-28页 |
| ·不同材料组合结构阻尼比实用计算公式 | 第28-29页 |
| ·不同材料组合结构阻尼比—位能加权平均法 | 第28-29页 |
|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尼调整系数和形状参数的调整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混合结构设计实例 | 第32-61页 |
| ·工程概况 | 第32-36页 |
| ·软件介绍 | 第36-40页 |
| ·结构抗震分析的方法 | 第40-46页 |
| ·现行规范对抗震设计的要求 | 第40-41页 |
| ·抗震分析的方法 | 第41-46页 |
| ·钢结构屋盖桁架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6-48页 |
| ·管桁架概述 | 第46-47页 |
| ·相贯节点的概述 | 第47页 |
| ·相贯节点的非刚性性能 | 第47-48页 |
| ·单独计算与整体计算的对比 | 第48-59页 |
| ·单独计算 | 第48-50页 |
| ·Midas Gen整体计算 | 第50-57页 |
| ·PKPM与Midas Gen计算结果对比 | 第57-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 第五章 考虑不同材料不同阻尼比的混合结构弹性时程分析 | 第61-74页 |
| ·计算模型的选取 | 第61页 |
| ·程序的选取以及组阻尼比的介绍 | 第61-62页 |
| ·组阻尼比的引入背景 | 第61页 |
| ·基于应变能的振型阻尼比计算方法 | 第61-62页 |
| ·Midas Gen的特征值解法 | 第62-64页 |
| ·混合结构阻尼的选取 | 第64页 |
| ·组阻尼比的定义及振型阻尼比计算结果 | 第64-66页 |
| ·各振型阻尼比下的地震影响系数的比较 | 第66-69页 |
| ·三种模型混凝土部分位移角及最大层间位移的比较 | 第69-72页 |
| ·三种模型钢桁架屋盖部分杆件位移及内力的比较 | 第72-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 ·全文总结 | 第74页 |
| ·展望 | 第74-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奖情况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