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等离子体气化生物质焦油制合成气的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2页 |
1.1 生物质焦油简介 | 第14-17页 |
1.1.1 生物质焦油的形成与分类 | 第14-16页 |
1.1.2 生物质焦油的危害 | 第16-17页 |
1.2 生物质焦油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2.1 物理法 | 第17-18页 |
1.2.2 热化学法 | 第18-20页 |
1.2.2.1 热裂解 | 第18-19页 |
1.2.2.2 催化裂解 | 第19-20页 |
1.3 等离子体法处理生物质焦油研究进展 | 第20-29页 |
1.3.1 等离子体简介 | 第20-22页 |
1.3.2 等离子体处理生物质焦油机理 | 第22-23页 |
1.3.3 冷等离子体裂解焦油 | 第23-28页 |
1.3.4 热等离子体裂解焦油 | 第28-29页 |
1.4 本文研究思路与工作内容 | 第29-32页 |
第二章 热等离子体气化甲苯和苯制合成气 | 第32-60页 |
2.1 实验材料及装置 | 第32-35页 |
2.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32-33页 |
2.1.2 实验装置及流程 | 第33-35页 |
2.2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35-37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7-57页 |
2.3.1 CO_2热等离子体气化甲苯 | 第37-47页 |
2.3.1.1 模型化合物的选择 | 第37页 |
2.3.1.2 CO_2流量的影响 | 第37-42页 |
2.3.1.3 输入功率的影响 | 第42-46页 |
2.3.1.4 热力学平衡计算结果 | 第46-47页 |
2.3.2 CO_2热等离子体气化苯 | 第47-56页 |
2.3.2.1 模型化合物的选择 | 第47-48页 |
2.3.2.2 CO_2流量的影响 | 第48-52页 |
2.3.2.3 输入功率的影响 | 第52-55页 |
2.3.2.4 热力学平衡计算结果 | 第55-56页 |
2.3.3 甲苯和苯气化实验结果的比较 | 第56-5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7-60页 |
第三章 热等离子体气化苯萘混合物制合成气 | 第60-76页 |
3.1 实验材料及装置 | 第60页 |
3.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60页 |
3.1.2 实验装置及流程 | 第60页 |
3.2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60-61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1-73页 |
3.3.1 模型化合物的选择 | 第61页 |
3.3.2 CO_2流量的影响 | 第61-64页 |
3.3.3 萘质量分数的影响 | 第64-70页 |
3.3.4 输入功率的影响 | 第70-72页 |
3.3.5 热力学平衡计算结果 | 第72-73页 |
3.4 苯萘混合物与苯实验结果对比 | 第73-7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四章 热等离子体气化生物质焦油制合成气 | 第76-96页 |
4.1 实验材料及装置 | 第76-77页 |
4.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76-77页 |
4.1.2 实验装置及流程 | 第77页 |
4.2 生物质焦油理化分析方法 | 第77-78页 |
4.3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78-79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79-93页 |
4.4.1 生物质焦油理化性质 | 第79-83页 |
4.4.2 CO_2流量的影响 | 第83-85页 |
4.4.3 输入功率的影响 | 第85-87页 |
4.4.4 含水率的影响 | 第87-93页 |
4.5 生物质焦油混合物与苯实验结果对比 | 第93-9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6-98页 |
5.1 结论 | 第96-97页 |
5.2 展望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6页 |
作者简历及硕士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