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测谎技术在刑事诉讼中的应用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测谎技术及其风险因素 | 第8-23页 |
第一节 谎言与测谎 | 第8-10页 |
第二节 测谎的主要技术 | 第10-15页 |
一、情态测谎技术 | 第10-11页 |
二、心理测试技术 | 第11-14页 |
三、认知神经科学测谎技术 | 第14-15页 |
第三节 测谎结论的基本要求 | 第15-21页 |
一、合法性 | 第16-17页 |
二、关联性 | 第17-18页 |
三、客观性 | 第18-19页 |
四、无害性 | 第19-21页 |
第四节 测谎结论应用的风险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测谎结论的可采性问题 | 第23-35页 |
第一节 美国司法的采信规则 | 第23-26页 |
一、Frye规则 | 第24-25页 |
二、Daubert规则 | 第25页 |
三、自愿同意的原则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 | 第26-28页 |
一、否定说 | 第26-27页 |
二、肯定说 | 第27-28页 |
三、有限采用说 | 第28页 |
第三节 测谎结论是否可归入某种法定的证据形式 | 第28-31页 |
一、讯问(询问)说及其问题 | 第29页 |
二、人身检查说及其问题 | 第29-30页 |
三、检验鉴定说及其问题 | 第30-31页 |
第四节 测谎结论的限制性使用 | 第31-35页 |
一、排除无辜嫌疑 | 第32-33页 |
二、发现侦查线索 | 第33页 |
三、明确侦查方向 | 第33-34页 |
四、突破审讯瓶颈 | 第34-35页 |
五、审查供述真伪 | 第35页 |
第三章 测谎技术应用的制度构建 | 第35-44页 |
第一节 提高测谎人员的入职门槛 | 第36-38页 |
第二节 加强测谎人员的考核管理 | 第38-40页 |
第三节 建立科学完备的标准体系 | 第40-41页 |
第四节 借鉴专家证人的采信规则 | 第41-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