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8-9页 |
综述 | 第9-21页 |
1. 与SIS相关解剖 | 第9-11页 |
1.1 肩峰下关节 | 第9-10页 |
1.2 肩胛胸壁关节 | 第10页 |
1.3 肩关节肌群 | 第10-11页 |
2. 肩撞击综合征类型 | 第11页 |
3. 肩撞击综合征的发生机制 | 第11-13页 |
3.1 外在因素 | 第11-12页 |
3.2 内在因素 | 第12-13页 |
4. 肩撞击综合征的病理变化 | 第13-14页 |
5. 肩撞击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 第14页 |
6. 肩撞击综合征的治疗现状 | 第14-20页 |
6.1 保守治疗 | 第14-19页 |
6.2 手术治疗 | 第19-20页 |
7. 小结 | 第20-21页 |
临床研究 | 第21-27页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1.1 病例选择及分组 | 第21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21-22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22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22页 |
1.5 病例脱落标准 | 第22页 |
1.6 终止试验标准 | 第22-2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2.1 治疗方法 | 第23-24页 |
2.2 评定方法 | 第24页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24-25页 |
3. 研究结果 | 第25-27页 |
3.1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比较 | 第25页 |
3.2 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比较 | 第25页 |
3.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第25-27页 |
讨论 | 第27-33页 |
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27-28页 |
2. 物理因子对肩撞击综合征的影响 | 第28-29页 |
2.1 超声波 | 第28-29页 |
2.2 干扰电 | 第29页 |
3. 运动机能贴布结合物理因子对肩撞击综合征的影响 | 第29-31页 |
3.1 运动机能贴布 | 第29-31页 |
3.2 运动机能贴布结合物理因子 | 第31页 |
4. 存在的问题与期望 | 第31-33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1页 |
附录 | 第41-4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3-46页 |
个人简历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