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源热泵毛细管辐射空调新风系统特性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传统空调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9-10页 |
1.1.2 地源热泵毛细管辐射空调及其新风系统 | 第10页 |
1.2 课题提出及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辐射空调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新风处理方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3 地热平衡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地源热泵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 | 第15-24页 |
2.0 毛细管空调系统供冷暖机理 | 第15-18页 |
2.0.1 对流传热 | 第16-17页 |
2.0.2 辐射换热 | 第17-18页 |
2.1 地源热泵毛细管辐射空调及其原理 | 第18-22页 |
2.1.1 地源热泵毛细管辐射空调的组成 | 第18-21页 |
2.1.2 地源热泵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21-22页 |
2.2 地源热泵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的特点 | 第22-23页 |
2.3 地源热泵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的新风 | 第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新风及其处理方法 | 第24-39页 |
3.1 新风量的确定 | 第24-30页 |
3.1.1 常规空调系统新风量的确定 | 第24-25页 |
3.1.2 辐射空调系统新风量的确定 | 第25-30页 |
3.2. 新风参数确定 | 第30-33页 |
3.2.1 湿度对象控制数学模型 | 第30-31页 |
3.2.2 新风含湿量的确定 | 第31-32页 |
3.2.3 新风温度的确定 | 第32-33页 |
3.3 送风口形式及气流组织 | 第33-34页 |
3.3.1 送风口形式 | 第33页 |
3.3.2 气流组织 | 第33-34页 |
3.4 新风除湿技术 | 第34-37页 |
3.4.1 冷却除湿 | 第34-35页 |
3.4.2 转轮除湿 | 第35-36页 |
3.4.3 溶液除湿 | 第36-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不同新风处理方式能耗及热平衡特性研究 | 第39-54页 |
4.1 新风能耗模型对比 | 第39-45页 |
4.1.1 计算参数 | 第39页 |
4.1.2 冷却除湿控制系统 | 第39-41页 |
4.1.3 转轮除湿复合控制系统 | 第41-42页 |
4.1.4 溶液除湿控制系统 | 第42-44页 |
4.1.5 能耗模型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4.2 不同新风处理方式对岩土体热平衡影响 | 第45-53页 |
4.2.1 建筑概况 | 第45页 |
4.2.2 建筑负荷模型 | 第45-49页 |
4.2.3 冷却除湿系统岩土体热平衡 | 第49-50页 |
4.2.4 转轮除湿复合系统岩土体热平衡 | 第50-51页 |
4.2.5 溶液除湿系统岩土体热平衡 | 第51-5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冷却除湿新风机组性能试验研究 | 第54-64页 |
5.1 试验目的 | 第54页 |
5.2 测试试验台 | 第54-57页 |
5.2.1 数据采集系统 | 第54-55页 |
5.2.2 新风样机 | 第55-57页 |
5.2.3 燃油锅炉热水系统 | 第57页 |
5.3 试验流程 | 第57页 |
5.4 试验方案与试验结果 | 第57-61页 |
5.4.1 冬季工况 | 第57-61页 |
5.4.2 化霜调温工况 | 第61页 |
5.5 热回收效率计算分析 | 第61-62页 |
5.6 试验误差分析 | 第62-63页 |
5.6.1 试验方法导致的误差 | 第62页 |
5.6.2 仪器误差 | 第62页 |
5.6.3 数据采集系统导致的误差 | 第62-63页 |
5.6.4 人员误差 | 第63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结论 | 第64-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