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介质中硫酸盐铁矿物的形成及其环境意义 文献综述 | 第8-16页 |
| 第一部分 细菌生长介质离子或pH值对铁矿物形成的影响 | 第16-37页 |
| 引言 | 第16-17页 |
| 第1章 含不同Fe~(3+)盐(Cl~-/SO_4~(2-))EPS溶液中铁矿物的形成 | 第17-23页 |
| 1.1 材料和方法 | 第17-19页 |
| 1.1.1 A.ferrooxidans培养介质及接种物 | 第17页 |
| 1.1.2 含可溶性EPS的A.ferrooxidans溶液的提取 | 第17页 |
| 1.1.3 含不同Fe~(3+)盐(Cl~-/SO_4~(2-))反应溶液中铁矿物的形成试验 | 第17-18页 |
| 1.1.4 样品的表征及分析方法 | 第18-19页 |
| 1.2 结果与讨论 | 第19-22页 |
| 1.2.1 反应溶液pH值、Fe~(3+)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19页 |
| 1.2.2 铁矿物沉淀的表征 | 第19-22页 |
| 1.3 小结 | 第22-23页 |
| 第2章 含不同钠或铵盐(Cl~-/SO_4~(2-))EPS溶液中铁矿物的形成 | 第23-32页 |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3-25页 |
| 2.1.1 含可溶性EPS的A.ferrooxidans培养溶液的制备 | 第23页 |
| 2.1.2 含不同钠或铵盐(Cl~-/SO_4~(2-))反应溶液中铁矿物的形成试验 | 第23-24页 |
| 2.1.3 样品的表征及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5-31页 |
| 2.2.1 含不同钠盐(Cl~/SO_4~(2-))的反应溶液pH、Fe~(3+)浓度及Na~+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25-26页 |
| 2.2.2 铁矿物的XRD及IR图谱 | 第26-27页 |
| 2.2.3 铁矿物的FESEM图 | 第27-28页 |
| 2.2.4 含不同铵盐(Cl-/SO_4~(2-))的反应溶液pH、Fe~(3+)浓度及NH_4~+浓度的变化 | 第28-29页 |
| 2.2.5 铁矿物的XRD及IR图谱 | 第29-30页 |
| 2.2.6 铁矿物的FESEM图 | 第30-31页 |
| 2.3 小结 | 第31-32页 |
| 第3章 不同pH条件下EPS反应溶液中铁矿物的形成 | 第32-37页 |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32-33页 |
| 3.1.1 试剂与仪器 | 第32页 |
| 3.1.2 含可溶性EPS的A.ferrooxidans培养溶液的制备 | 第32页 |
| 3.1.3 不同pH值条件下反应溶液中铁矿物的形成试验 | 第32页 |
| 3.1.4 样品的表征及测定方法 | 第32-33页 |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3-36页 |
| 3.2.1 不同初始pH条件下溶液pH、Fe~(3+)浓度及其沉淀率随时间的变化 | 第33-34页 |
| 3.2.2 铁矿物的XRD和FTIR图谱 | 第34-35页 |
| 3.2.3 铁矿物的FESEM图 | 第35-36页 |
| 3.3 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二部分 铁矿物的形成与As(Ⅴ)的去除 | 第37-51页 |
| 引言 | 第37-38页 |
| 第4章 EPS溶液中铁矿物的形成与As(Ⅴ)的去除 | 第38-43页 |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38页 |
| 4.1.1 含可溶性EPS的A.ferrooxidans培养溶液的制备 | 第38页 |
| 4.1.2 含As(V)反应溶液中铁矿物的形成及As(Ⅴ)的吸持试验 | 第38页 |
| 4.1.3 样品的表征及测定方法 | 第38页 |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38-42页 |
| 4.2.1 含As(Ⅴ)反应溶液pH、Fe~(3+)浓度与Fe~(3+)沉淀率随时间的变化 | 第38-39页 |
| 4.2.2 铁矿物的XRD和IR图谱 | 第39-40页 |
| 4.2.3 铁矿物的FESEM图 | 第40-41页 |
| 4.2.4 铁矿物形成过程中As(Ⅴ)的去除 | 第41-42页 |
| 4.3 小结 | 第42-43页 |
| 第5章 A.ferrooxidans培养介质中铁矿物的形成与As(V)的去除 | 第43-51页 |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43-44页 |
| 5.1.1 A.ferrooxidans的培养介质及条件 | 第43页 |
| 5.1.2 含As(V)细菌培养介质中铁矿物的形成试验 | 第43页 |
| 5.1.3 样品的表征及测定方法 | 第43-44页 |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44-50页 |
| 5.2.1 含As(Ⅴ)细菌培养介质的颜色、pH、Fe~(2+)浓度和Fe~(2+)氧化率随时间变化 | 第44-47页 |
| 5.2.2 铁矿物的XRD和IR图谱 | 第47-49页 |
| 5.2.3 铁矿物的FESEM图 | 第49页 |
| 5.2.4 细菌培养介质中As(Ⅴ)的去除 | 第49-50页 |
| 5.3 小结 | 第50-51页 |
| 第三部分 P(Ⅴ)对EPS溶液或细菌培养液中矿物形成的影响 | 第51-63页 |
| 引言 | 第51-52页 |
| 第6章 EPS溶液中铁矿物的形成与P(Ⅴ)的去除 | 第52-57页 |
| 6.1 材料和方法 | 第52-53页 |
| 6.1.1 含可溶性EPS的A.ferrooxidans培养溶液的制备 | 第52页 |
| 6.1.2 含P(Ⅴ)反应溶液中铁矿物的形成及P(Ⅴ)的吸持试验 | 第52页 |
| 6.1.3 样品的表征及测定方法 | 第52-53页 |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53-56页 |
| 6.2.1 含P(V)反应溶液pH、Fe3+浓度与Fe3+沉淀率随时间的变化 | 第53-54页 |
| 6.2.2 铁矿物的XRD和FTIR图谱 | 第54页 |
| 6.2.3 铁矿物的FESEM图 | 第54-55页 |
| 6.2.4 铁矿物形成过程中P(V)的去除 | 第55-56页 |
| 6.3 小结 | 第56-57页 |
| 第7章 A.ferrooxidans培养介质中铁矿物的形成与P(V)的去除 | 第57-63页 |
| 7.1 材料和方法 | 第57页 |
| 7.1.1 A.ferrooxidans的培养介质及条件 | 第57页 |
| 7.1.2 含P(V)细菌培养介质中铁矿物的形成试验 | 第57页 |
| 7.1.3 样品的表征及测定方法 | 第57页 |
| 7.2 结果与讨论 | 第57-62页 |
| 7.2.1 含P(Ⅴ)细菌培养介质pH、Fe~(2+)浓度及Fe~(2+)氧化率随时间的变化 | 第57-59页 |
| 7.2.2 铁矿物的XRD及IR图谱 | 第59-61页 |
| 7.2.3 铁矿物的FESEM图 | 第61页 |
| 7.2.4 细菌培养介质中P(Ⅴ)的去除 | 第61-62页 |
| 7.3 小结 | 第62-63页 |
| 全文结论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