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机标定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1.3.1 存在的问题 | 第13页 |
1.3.2 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1.4 课题研究目标和思路 | 第14-16页 |
1.4.1 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14页 |
1.4.2 课题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2 摄像机标定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24页 |
2.1 概述 | 第16页 |
2.2 摄像机参数 | 第16-17页 |
2.3 摄像机成像模型 | 第17-19页 |
2.3.1 针孔成像模型 | 第17-18页 |
2.3.2 非线性成像模型 | 第18-19页 |
2.4 摄像机标定中涉及的坐标系 | 第19-23页 |
2.4.1 计算机图像坐标系 | 第19-20页 |
2.4.2 图像(CCD)坐标系 | 第20-21页 |
2.4.3 摄像机坐标系 | 第21-22页 |
2.4.4 世界坐标系 | 第22-23页 |
2.5 小结 | 第23-24页 |
3 张氏平板标定方法 | 第24-29页 |
3.1 单应性矩阵的计算 | 第24-25页 |
3.2 利用约束条件求解内外参数 | 第25-26页 |
3.3 改进的径向畸变系数的计算 | 第26-27页 |
3.4 参数优化——最大似然估计 | 第27-28页 |
3.5 小结 | 第28-29页 |
4 摄像机标定过程 | 第29-52页 |
4.1 世界坐标的计算 | 第29页 |
4.2 采集标定图像 | 第29-30页 |
4.3 图像灰度化 | 第30-31页 |
4.4 图像二值化 | 第31-32页 |
4.5 图像边缘检测 | 第32-39页 |
4.5.1 几种经典边缘检测算子 | 第33-35页 |
4.5.2 经典边缘检测算子性能对比 | 第35-38页 |
4.5.3 本文使用方法 | 第38-39页 |
4.6 图像去噪 | 第39-43页 |
4.6.1 周长去噪 | 第39-41页 |
4.6.2 面积去噪 | 第41-42页 |
4.6.3 圆形度去噪 | 第42-43页 |
4.7 计算机图像坐标 | 第43-44页 |
4.8 摄像机标定及结果分析 | 第44-51页 |
4.8.1 单目摄像机标定结果及分析 | 第46-50页 |
4.8.2 双目摄像机标定结果及分析 | 第50-51页 |
4.9 小结 | 第51-52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52-53页 |
5.1 总结 | 第52页 |
5.2 展望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