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碳氮比及Ca2+对生物膜及其胞外多聚物组成的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插图和附表清单第14-1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25页
    1.1 水中Ca~(2+)来源及其影响第16页
    1.2 生物膜第16-19页
        1.2.1 生物膜形成过程第17-18页
        1.2.2 生物膜结构特征第18-19页
    1.3 胞外多聚物第19-22页
        1.3.1 胞外多聚物组成及结构第19-20页
        1.3.2 胞外多聚物的作用及性质第20-22页
    1.4 C/N比对生物膜的影响研究现状第22-23页
    1.5 Ca~(2+)对生物膜的影响研究现状第23-25页
第二章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5-28页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5页
    2.2 研究内容第25-26页
    2.3 研究创新点第26-28页
第三章 碳氮比对生物膜降解效果及其EPS组成的影响第28-38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8-30页
        3.1.1 试验装置第28-29页
        3.1.2 接种污泥与营养配比第29页
        3.1.3 运行方式第29页
        3.1.4 试验方法第29-30页
        3.1.5 三种载体上EPS的提取与测定第30页
    3.2 分析与讨论第30-36页
        3.2.1 C/N比对COD去除率的影响第30-33页
        3.2.2 C/N比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第33-34页
        3.2.3 C/N比对EPS及其组成的影响第34-36页
        3.2.4 C/N比对蛋白质与多糖比(PN/PS)的影响第36页
    3.3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四章 Ca~(2+)对生物膜形态结构及降解效果的影响第38-51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38-40页
        4.1.1 试验装置第38-39页
        4.1.2 接种污泥与实验用水第39页
        4.1.3 运行方式第39页
        4.1.4 试验方法第39页
        4.1.5 扫描电镜样品制备第39-40页
    4.2 分析与讨论第40-50页
        4.2.1 pH、DO的监测第40-41页
        4.2.2 Ca~(2+)对生物膜微观形态结构的影响第41-44页
        4.2.3 Ca~(2+)对生物膜宏观形态结构的影响第44-46页
        4.2.4 Ca~(2+)对生物膜降解效果的影响第46-50页
    4.3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五章 Ca~(2+)对生物膜及其EPS组成的影响第51-60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51-52页
        5.1.1 生物膜干重的测定第51页
        5.1.2 EPS提取第51页
        5.1.3 生物膜中Ca~(2+)的测定第51页
        5.1.4 X-光电子能谱分析样品制备第51-52页
        5.1.5 傅里叶红外分析样品的制备第52页
        5.1.6 生物膜机械强度试验第52页
    5.2 分析与讨论第52-59页
        5.2.1 不同Ca~(2+)浓度条件下的生物膜干重和EPS组成第52-55页
        5.2.2 生物膜中Ca~(2+)的富集第55页
        5.2.3 Ca~(2+)对生物膜官能团的影响第55-57页
        5.2.4 Ca~(2+)对生物膜机械强度的影响第57-59页
    5.3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60-62页
    6.1 结论第60-61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70页
致谢第70-71页
附录A第71-72页
附录B第72-75页
附录C第75-77页
附录D第77-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ynthesis of Stabilized NZVI Composites and Their Reduction Efficacy Toward Metronidazole and Organic Dyes in Waters
下一篇: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