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1.1.1 选题国外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国内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1 环境效率研究国内外现状 | 第12-14页 |
1.3.2 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1.4.1 环境经济的关系 | 第16页 |
1.4.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6-17页 |
1.4.3 环境经济学理论 | 第17页 |
1.4.4 协同理论 | 第17-18页 |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2 辽宁省发展现状 | 第20-27页 |
2.1 辽宁省经济发展现状 | 第21-24页 |
2.1.1 经济能力 | 第21-22页 |
2.1.2 经济结构 | 第22-23页 |
2.1.3 经济活力 | 第23-24页 |
2.2 辽宁省生态环境发展现状 | 第24-27页 |
2.2.1 生态环境资源 | 第24页 |
2.2.2 环境破坏及污染排放 | 第24-25页 |
2.2.3 环境污染治理及生态环境建设 | 第25-27页 |
3 环境效率测度模型 | 第27-34页 |
3.1 概念界定 | 第27-28页 |
3.2 环境效率研究方法及方法比较 | 第28-30页 |
3.2.1 效率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3.2.2 环境效率研究方法比较 | 第29-30页 |
3.3 环境效率模型 | 第30-34页 |
3.3.1 SFA 模型 | 第31页 |
3.3.2 DEA 基本模型 | 第31-32页 |
3.3.3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 第32-34页 |
4 辽宁省环境效率实证分析 | 第34-46页 |
4.1 效率测算结果 | 第34-35页 |
4.2 产出弹性 | 第35-36页 |
4.3 环境效率的时空分异 | 第36-40页 |
4.4 辽宁省各市经济环境效率动态趋势分析 | 第40-42页 |
4.5 环境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46页 |
4.5.1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 | 第44页 |
4.5.2 三废综合利用产值与财政预算支出 | 第44-45页 |
4.5.3 外商直接投资与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 | 第45-46页 |
5 辽宁省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 第46-59页 |
5.1 动态耦合模型 | 第46-48页 |
5.2 剪刀差方法 | 第48-49页 |
5.3 分析指标体系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49-51页 |
5.3.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9页 |
5.3.2 指标权重与数据来源 | 第49-51页 |
5.4 耦合结果与分析 | 第51-56页 |
5.4.1 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准则层 | 第51-53页 |
5.4.2 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目标层 | 第53-54页 |
5.4.3 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演化速度 | 第54-56页 |
5.5 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度 | 第56-57页 |
5.6 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剪刀差 | 第57-59页 |
6 结论与对策 | 第59-6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9-61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61-63页 |
6.2.1 因地制宜制定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 第61-62页 |
6.2.2 改变环保方式,加大环保力度 | 第62页 |
6.2.3 合理制定经济对外政策企业成本费用利润做环保投资 | 第62-63页 |
6.2.4 加大科研教育事业投入,进一步提高生产技术 | 第63页 |
6.3 不足及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