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6页 |
1.1 猕猴桃溃疡病概述 | 第13-17页 |
1.1.1 猕猴桃溃疡病发生与发展 | 第13页 |
1.1.2 猕猴桃溃疡病流行规律 | 第13-14页 |
1.1.3 猕猴桃溃疡病病原研究 | 第14-15页 |
1.1.4 猕猴桃溃疡病防治 | 第15-17页 |
1.2 植物抗病性 | 第17-20页 |
1.2.1 植物抗病性表现 | 第17页 |
1.2.2 植物抗病性鉴定 | 第17-18页 |
1.2.3 植物生理生化抗病性机制 | 第18-19页 |
1.2.4 植物分子抗病机制 | 第19-20页 |
1.3 猕猴桃溃疡病抗性研究 | 第20-22页 |
1.3.1 猕猴桃抗病机制研究 | 第20-22页 |
1.4 SSR 分子标记在植物抗病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22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6.1 猕猴桃细菌溃疡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23页 |
1.6.2 猕猴桃溃疡菌抗性鉴定方法研究 | 第23页 |
1.6.3 不同猕猴桃品种接种溃疡菌后抗病相关酶的活性测定 | 第23-24页 |
1.6.4 猕猴桃抗溃疡病基因标记 | 第24-25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二章 陕西省秦岭北麓猕猴桃溃疡病病原分离与鉴定研究 | 第26-3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26页 |
2.1.2 病原菌分离与纯化 | 第26页 |
2.1.3 病原鉴定 | 第26-27页 |
2.1.4 致病力鉴定 | 第27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7-29页 |
2.2.1 病原分离与纯化 | 第27-28页 |
2.2.2 病原菌分子鉴定 | 第28页 |
2.2.3 病原菌致病力分析 | 第28-29页 |
2.3 讨论与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不同猕猴桃材料溃疡病抗性鉴定 | 第31-3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31-32页 |
3.1.2 猕猴桃溃疡病细菌悬浮液制备 | 第32页 |
3.1.3 猕猴桃品种溃疡病抗性分级标准 | 第32页 |
3.1.4 接种方法 | 第32-33页 |
3.2 鉴定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3.2.1 部分猕猴桃材料发病速率 | 第33-34页 |
3.2.2 18 份猕猴桃材料离体鉴定结果和活体鉴定与田间调查的结果 | 第34-35页 |
3.2.3 18 份猕猴桃材料离体鉴定结果和活体鉴定与田间调查的结果比较 | 第35-37页 |
3.3 讨论与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5种不同猕猴桃盆栽苗接种溃疡菌后抗病相关酶活性测定 | 第38-4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4.1.1 测定材料 | 第38页 |
4.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38-4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3页 |
4.2.1 PAL 活性变化 | 第40-41页 |
4.2.2 PPO 活性变化 | 第41页 |
4.2.3 CAT 活性变化 | 第41-42页 |
4.2.4 SOD 活性变化 | 第42页 |
4.2.5 POD 活性变化 | 第42-43页 |
4.3 讨论与小结 | 第43-45页 |
第五章 猕猴桃抗溃疡病基因连锁 SSR分子标记初步研究 | 第45-55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8页 |
5.1.1 供试材料 | 第45-46页 |
5.1.2 猕猴桃 DNA 提取方法 | 第46-47页 |
5.1.3 DNA 纯度及浓度测定 | 第47页 |
5.1.4 引物设计 | 第47页 |
5.1.5 SSR 引物筛选及抗溃疡病病连锁基因标记 | 第47-48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3页 |
5.2.1 杂交后代抗性鉴定 | 第48页 |
5.2.2 引物筛选 | 第48-50页 |
5.2.3 40 份猕猴桃材料抗病性鉴定 | 第50-51页 |
5.2.4 获得的 SSR 标记验证分析 | 第51-53页 |
5.3 讨论与小结 | 第53-5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5-56页 |
6.1 结论 | 第55-56页 |
6.1.1 陕西秦岭北麓猕猴桃溃疡病病原研究 | 第55页 |
6.1.2 猕猴桃溃疡病人工接种试验 | 第55页 |
6.1.3 猕猴桃接种溃疡病后抗性相关酶变化研究 | 第55页 |
6.1.4 猕猴桃抗溃疡病基因 SSR 连锁标记研究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附录:引物序列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