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对高速滑坡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对高速滑坡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第2章 注水站滑坡概况及环境地质条件 | 第16-24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6页 |
2.2 滑坡概况 | 第16-17页 |
2.3 环境地质条件 | 第17-24页 |
2.3.1 气象水文特征 | 第17-18页 |
2.3.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18-23页 |
2.3.3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3-24页 |
第3章 注水站滑坡特征及形成原因 | 第24-34页 |
3.1 注水站滑坡特征 | 第24-28页 |
3.1.1 形态特征 | 第24-26页 |
3.1.2 结构特征 | 第26-27页 |
3.1.3 变形破坏特征 | 第27-28页 |
3.2 注水站滑坡形成原因 | 第28-29页 |
3.2.1 内因 | 第28-29页 |
3.2.2 外因 | 第29页 |
3.3 致灾因子评价 | 第29-34页 |
第4章 注水站高速黄土滑坡成因机理研究 | 第34-50页 |
4.1 注水站高速黄土滑坡动力学机理初探 | 第34-39页 |
4.1.1 高速滑坡全程动力学机理的涵义 | 第34页 |
4.1.2 注水站高速黄土滑坡启程剧动机理 | 第34-36页 |
4.1.3 注水站高速黄土滑坡行程高速机理 | 第36-38页 |
4.1.4 注水站高速黄土滑坡终(全)程减速机理 | 第38-39页 |
4.2 注水站高速黄土滑坡形成过程演化 | 第39-41页 |
4.3 注水站滑坡成因机理数值模拟 | 第41-49页 |
4.3.1 Geo-Studio 数值模拟技术 | 第41-42页 |
4.3.2 斜坡模型及参数选取 | 第42-43页 |
4.3.3 模型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 | 第43-44页 |
4.3.4 降雨型式设计 | 第44页 |
4.3.5 斜坡体渗流场瞬态分析 | 第44-49页 |
4.4 注水站滑坡成因机理综述 | 第49-50页 |
第5章 注水站滑坡稳定性研究 | 第50-65页 |
5.1 基于极限平衡法的稳定性分析 | 第50-58页 |
5.1.1 极限平衡法的对比和择选 | 第50-51页 |
5.1.2 稳定性 Janbu 法验算 | 第51-53页 |
5.1.3 Morgenstern-Price 法稳定性计算方法 | 第53-57页 |
5.1.4 稳定性计算及评价 | 第57-58页 |
5.2 基于数值分析方法的稳定性分析 | 第58-63页 |
5.2.1 MIDAS 软件的分析原理 | 第59页 |
5.2.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9-60页 |
5.2.3 参数的选取 | 第60页 |
5.2.4 有限元网格的划分 | 第60-61页 |
5.2.5 模拟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5.3 极限平衡法与数值分析方法稳定性结果对比 | 第63-6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8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生产项目 | 第70-71页 |
1 发表的论文 | 第70页 |
2 参加的科研生产项目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