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绪论 | 第9-13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主要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工作 | 第11-12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2.加固方法介绍 | 第13-17页 |
2.1 加固思路 | 第13页 |
2.2 施工工艺 | 第13-15页 |
2.3 加固设计方法 | 第15-17页 |
3.地震力分析方法 | 第17-30页 |
3.1 刚度等效原则 | 第19-23页 |
3.1.1 墙体抗侧力刚度 | 第19-20页 |
3.1.2 框架的抗侧力刚度 | 第20-21页 |
3.1.3 楼层剪力分配原则 | 第21-23页 |
3.2 质量等效原则 | 第23-24页 |
3.3 工程实例分析 | 第24-30页 |
3.3.1 工程概况 | 第25-26页 |
3.3.2 新型框架-砌体组合墙结构模型 | 第26-28页 |
3.3.3 结果分析 | 第28-30页 |
4.新型框架-砌体组合墙承载力计算 | 第30-57页 |
4.1 新型框架-砌体组合墙竖向受力特点 | 第30-32页 |
4.2 新型框架-砌体组合墙竖向受力计算理论 | 第32-37页 |
4.2.1 初始应力水平对结构竖向承载力的影响 | 第32-36页 |
4.2.2 组合形式的影响 | 第36-37页 |
4.3 新型框架-砌体组合墙水平向受力特点和计算理论 | 第37-38页 |
4.4 ANSYS 有限元分析 | 第38-50页 |
4.4.1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基本理论 | 第39-40页 |
4.4.2 单元生死与重启动技术 | 第40-42页 |
4.4.3 新型框架-砌体组合墙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2-50页 |
4.5 ANSYS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0-57页 |
4.5.1 材料利用系数分析 | 第52页 |
4.5.2 砖墙拱效应分析 | 第52-55页 |
4.5.3 不同组合墙高宽比分析 | 第55-57页 |
5.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5.1 结论 | 第57页 |
5.2 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