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政治理论论文--政治学史、政治思想史论文--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1895-1906年梁启超政体思想的演变论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目录第6-8页
引言第8-9页
一、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的君主立宪思想第9-19页
    (一) 清末社会的历史环境与立宪思想的发轫第9-12页
        1. 梁启超早期君主立宪思想形成的思想背景第9-10页
        2. 梁启超早期君主立宪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第10-12页
    (二) 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君宪渐进论的基本内容第12-14页
        1. “三世六别”学说的划分第12-13页
        2. 兴民权、广民智的主张第13页
        3. 提出设议院的主张第13-14页
    (三) 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的改良活动第14-19页
        1. 担任《时务报》主笔第14-17页
        2. 执教湖南的时务学堂第17页
        3. 议会政治雏形的建立第17-19页
二、流亡日本初期梁启超从主张君主立宪思想到民主共和思想的转变第19-32页
    (一) 流亡日本初期梁启超产生民主思想的主要原因第19-23页
        1. 对封建专制政体的痛斥与对自由的呼唤第19-20页
        2. 变法失败对挽救清末危机的重新认知第20-21页
        3. 借途日本对西方民主学说的大量摄取第21-23页
    (二) 流亡日本初期梁启超民主共和思想的主要内容第23-27页
        1. 以国民为主体的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第23-25页
        2. 宣传革命破坏主义的思想第25-26页
        3. 对美式民主政体的向往第26-27页
    (三) 流亡日本初期梁启超与孙中山的联合与疏离第27-32页
        1. 梁启超与孙中山合作至疏离始末第27-29页
        2. 梁启超与孙中山共谋自立军起义第29-30页
        3. 梁启超与孙中山联合失败的原因第30-32页
三、旅美归来后从主张美式民主政体到君主立宪和开明专制政体第32-41页
    (一) 梁启超放弃美式民主政体的主要原因第32-35页
        1. 师友的良言规劝与恳切建议第32-33页
        2. 旅美的实地考察是梁启超思想转变的客观依据第33-34页
        3. 伯伦知理国家主义学说对梁启超思想转变的引导第34-35页
    (二) 以开明专制政体通向君主立宪政体第35-38页
        1. 开明专制论的理论来源第35-36页
        2. 开明专制论的基本内容第36-37页
        3. 对开明专制论的评价第37-38页
    (三) 梁启超君主立宪思想的回归第38-41页
        1. 国会制度第38-39页
        2. 责任内阁制度第39-40页
        3. 司法独立制度第40-41页
四、梁启超宪政思想评价与现实启示第41-50页
    (一) 对梁启超政体思想的评价第41-44页
        1. 因势而变是梁启超政体思想最大的特征第41-43页
        2. 立宪政治是国家独立富强的有效途径第43-44页
        3. 国民程度的提高是立宪政治的文化基础第44页
    (二) 梁启超政体思想的进步性和启蒙价值第44-46页
        1. 加深了国民对立宪政治的理解第45-46页
        2. 促进了近代价值观变革与发展第46页
    (三) 梁启超宪政思想的现实启示第46-50页
        1. 培育民主自信合理借鉴西方民主思想第47页
        2. 梁启超提出近代国民政治素质的架构为公民教育提供借鉴第47-48页
        3. 稳定渐进的改革路径是建立立宪政治的重要途径第48-50页
结语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3页
后记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顾炎武公私思想研究
下一篇:战后中苏关于东北问题交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