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2-23页 |
1.5 研究的思路和分析框架 | 第23-24页 |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4-25页 |
第2章 县域科学发展及其评价的相关理论 | 第25-37页 |
2.1 县域科学发展的内涵 | 第25-27页 |
2.2 县域科学发展及其评价的理论依据 | 第27-37页 |
2.2.1 科学发展观和“五位一体” | 第27-28页 |
2.2.2 县域经济发展理论 | 第28-31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1-32页 |
2.2.4 城乡一体化 | 第32-33页 |
2.2.5 小康社会发展理论及其评价指数 | 第33-35页 |
2.2.6 生活质量理论及其评价指数 | 第35-37页 |
第3章 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7-60页 |
3.1 构建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及原则 | 第37-39页 |
3.1.1 构建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 | 第37页 |
3.1.2 构建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37-39页 |
3.2 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9-52页 |
3.2.1 县域科学发展指标的初步筛选 | 第39-45页 |
3.2.2 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5-52页 |
3.3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第52-58页 |
3.3.1 客观赋权法 | 第52-54页 |
3.3.2 主观赋权法 | 第54-58页 |
3.4 县域科学发展质量指数的综合测算方法 | 第58-60页 |
第4章 平阴县科学发展实证研究 | 第60-82页 |
4.1 平阴县科学发展的纵向比较 | 第60-69页 |
4.1.1 平阴县发展简况 | 第60-62页 |
4.1.2 平阴县科学发展的纵向分析 | 第62-69页 |
4.2 平阴县与章丘市科学发展的横向比较 | 第69-82页 |
4.2.1 章丘市发展简况 | 第69-70页 |
4.2.2 平阴县与章丘市科学发展的横向比较 | 第70-82页 |
第5章 平阴县科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 第82-90页 |
5.1 平阴县科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82-86页 |
5.1.1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综合竞争力较低 | 第82-83页 |
5.1.2 “三农”问题仍然突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尚未形成 | 第83页 |
5.1.3 城镇化已处山东省中高水平,但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低 | 第83-84页 |
5.1.4 科技创新能力偏低,文化产业发展缓慢 | 第84-85页 |
5.1.5 环保压力加大,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 | 第85-86页 |
5.2 平阴县科学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86-90页 |
5.2.1 以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为主,产业结构不合理 | 第86-87页 |
5.2.2 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不足,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 第87-88页 |
5.2.3 科技创新发展环境亟待优化,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 第88-89页 |
5.2.4 行政管理体制障碍,自主发展能力受限 | 第89-90页 |
第6章 进一步推进平阴县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90-97页 |
6.1 合理推进“四化”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稳步增长 | 第90-92页 |
6.2 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实现县域内社会公共服务均等 | 第92-93页 |
6.3 促进县域文化发展,全面提高县域文化发展软实力 | 第93-94页 |
6.4 加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营造绿色节能的县域发展环境 | 第94-95页 |
6.5 重视县级政治的稳定发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 第95页 |
6.6 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 第95-97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第97-100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97-98页 |
7.2 不足之处及展望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