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相关内容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2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研究 | 第19-25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9-21页 |
2.1.1 生态理念 | 第19页 |
2.1.2 山地 | 第19-20页 |
2.1.3 露营地 | 第20页 |
2.1.4 山地型露营地 | 第20-21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2.1 生态设计理论 | 第21页 |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1-22页 |
2.2.3 生态美学理论 | 第22页 |
2.2.4 旅游资源开发理论 | 第22-23页 |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25页 |
3 生态理念与山地型露营基地的相互关系及基本特征 | 第25-31页 |
3.1 生态理念与山地型露营基地的相互关系 | 第25-27页 |
3.1.1 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25页 |
3.1.2 露营基地规划与旅游用地相关者的关系 | 第25-26页 |
3.1.3 生态理念与山地型露营基地规划的关系 | 第26-27页 |
3.2 生态理念与山地型露营基地的基本特征 | 第27-28页 |
3.2.1 生态自然性 | 第27页 |
3.2.2 绿色经济性 | 第27页 |
3.2.3 科普教育性 | 第27-28页 |
3.3 基于生态理念的山地型露营基地规划现存的主要问题 | 第28-31页 |
3.3.1 政策规范方面 | 第28页 |
3.3.2 规划建设方面 | 第28-29页 |
3.3.3 运营管理方面 | 第29-31页 |
4 相关案例研究与经验总结 | 第31-39页 |
4.1 意大利四星级山地型Sexten露营地 | 第31-32页 |
4.1.1 项目概况 | 第31页 |
4.1.2 项目解读 | 第31-32页 |
4.1.3 项目启示 | 第32页 |
4.2 奥地利——Maltatal山地型露营地 | 第32-33页 |
4.2.1 项目概况 | 第32页 |
4.2.2 项目解读 | 第32页 |
4.2.3 项目启示 | 第32-33页 |
4.3 北京龙湾国际露营公园 | 第33-35页 |
4.3.1 项目概况 | 第33-34页 |
4.3.2 项目解读 | 第34页 |
4.3.3 项目启示 | 第34-35页 |
4.4 北京国际汽车露营公园 | 第35-36页 |
4.4.1 项目概况 | 第35页 |
4.4.2 项目解读 | 第35-36页 |
4.4.3 项目启示 | 第36页 |
4.5 天津市蓟县下营镇山野运动基地露营地 | 第36-37页 |
4.5.1 项目概况 | 第36页 |
4.5.2 项目解读 | 第36-37页 |
4.5.3 项目启示 | 第37页 |
4.6 经验总结 | 第37-39页 |
5 基于生态理念的山地型露营基地规划内容及策略 | 第39-51页 |
5.1 规划原则 | 第39页 |
5.2 规划理念 | 第39-40页 |
5.3 规划内容 | 第40-47页 |
5.3.1 营地选址 | 第40-41页 |
5.3.2 功能分区 | 第41页 |
5.3.3 场地设计 | 第41-45页 |
5.3.4 建筑设计 | 第45-47页 |
5.4 规划步骤 | 第47-48页 |
5.5 规划策略 | 第48-51页 |
5.5.1 科学把控整体设计 | 第48页 |
5.5.2 充分利用地形条件 | 第48-49页 |
5.5.3 合理运用景观元素 | 第49-51页 |
6 案例实践——湖南宁乡香山露营基地为例 | 第51-93页 |
6.1 规划背景 | 第51-61页 |
6.1.1 项目缘起 | 第51页 |
6.1.2 项目概况 | 第51-54页 |
6.1.3 上层次相关规划——湖南湘江新区发展规划 | 第54-55页 |
6.1.4 宁乡文化解读 | 第55-56页 |
6.1.5 基地现状分析 | 第56-60页 |
6.1.6 客源市场 | 第60-61页 |
6.2 总体定位与规划 | 第61-76页 |
6.2.1 规划依据及原则 | 第61-63页 |
6.2.2 规划目标 | 第63页 |
6.2.3 规划理念 | 第63-64页 |
6.2.4 规划主题 | 第64页 |
6.2.5 规划特征 | 第64-65页 |
6.2.6 总体布局 | 第65-66页 |
6.2.7 功能结构 | 第66页 |
6.2.8 分区规划 | 第66-71页 |
6.2.9 节点设计 | 第71-76页 |
6.2.10 经济技术指标 | 第76页 |
6.3 分项规划 | 第76-85页 |
6.3.1 交通规划 | 第76-77页 |
6.3.2 竖向规划 | 第77-78页 |
6.3.3 植物种植规划 | 第78-80页 |
6.3.4 景观照明规划 | 第80页 |
6.3.5 铺装小品规划 | 第80-82页 |
6.3.6 给排水规划 | 第82-83页 |
6.3.7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第83-85页 |
6.4 生态专项设计 | 第85-92页 |
6.4.1 生态植物景观设计 | 第85-87页 |
6.4.2 水环境生态保护 | 第87-88页 |
6.4.3 生态驳岸设计 | 第88-89页 |
6.4.4 生态护坡设计 | 第89页 |
6.4.5 生态铺装设计 | 第89-90页 |
6.4.6 生态停车场设计 | 第90-91页 |
6.4.7 生态照明设计 | 第91页 |
6.4.8 生态建筑设计 | 第91-92页 |
6.5 小结 | 第92-9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7.1 结论 | 第93页 |
7.2 展望与不足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附录A: 插图目录 | 第99-103页 |
附录B: 插表目录 | 第103-105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实践成果 | 第105-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