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民意研究的发展状况 | 第10-12页 |
1.2.2 民意研究在我国的实践与发展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第2章 民意表达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 | 第16-25页 |
2.1 公共政策及制定的内涵 | 第16-19页 |
2.1.1 公共政策的内涵 | 第16-17页 |
2.1.2 公共政策制定的主客体 | 第17-18页 |
2.1.3 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 | 第18-19页 |
2.2 民意及民意征求内涵的理解 | 第19-22页 |
2.2.1 民意 | 第19-21页 |
2.2.2 民意征求 | 第21-22页 |
2.3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民意表达的理论依据 | 第22-25页 |
2.3.1 治理与善治 | 第22页 |
2.3.2 协商民主 | 第22-23页 |
2.3.3 新公共服务 | 第23-25页 |
第3章 基于“新交通政策”事件看民意征求机制的构建 | 第25-32页 |
3.1 “新交通政策”事件 | 第25-28页 |
3.1.1 “新交通政策”事件始末 | 第25-26页 |
3.1.2 “新交通政策”事件引发的思考 | 第26-28页 |
3.2 当前我国民意征求机制构建的现状 | 第28-29页 |
3.3 “新交通政策”事件所凸显的民意征求的现实需要 | 第29-32页 |
3.3.1 民意征求避免政府失灵 | 第29-30页 |
3.3.2 “新交通政策”事件的本质属性要求 | 第30页 |
3.3.3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事前民意征求 | 第30-32页 |
第4章 “新交通政策”事件折射出民意征求存在的问题 | 第32-40页 |
4.1 民意与公共政策制定关系研究 | 第32-34页 |
4.1.1 民意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 第32-33页 |
4.1.2 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对民意的作用 | 第33页 |
4.1.3 民意与公共决策的和谐之道:彰显公共利益的公平性 | 第33-34页 |
4.2 政府决策中民意征求存在问题 | 第34-40页 |
4.2.1 公民层面的问题 | 第34-35页 |
4.2.2 政府层面的问题 | 第35-40页 |
第5章 构建完善的民意征求机制 | 第40-50页 |
5.1 健全民意采集平台与机制,拓宽民意征求的形式与渠道 | 第40-44页 |
5.1.1 健全民意采集平台 | 第40-41页 |
5.1.2 完善民意采集制度 | 第41-43页 |
5.1.3 培育非政府组织 | 第43-44页 |
5.2 健全民意征求实施机制,注重民意征求的实效性 | 第44-46页 |
5.2.1 明确讨论议程的前涉规则 | 第44-45页 |
5.2.2 重构征集民意讨论的流程 | 第45页 |
5.2.3 建立民意征求的评价指标 | 第45-46页 |
5.3 优化民意征求的保障机制,增强民意征求的持续和有效 | 第46-50页 |
5.3.1 培育公民参与型文化体系 | 第46-47页 |
5.3.2 健全政府信息公开机制 | 第47-48页 |
5.3.3 建立征求民意后的反馈机制 | 第48-49页 |
5.3.4 健全民意征求的问责机制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