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表面脂研发的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1.1.1 表面脂研发的背景 | 第9页 |
1.1.2 表面脂研发的意义[1]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9-11页 |
1.2.1 表面脂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表面脂国内外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1.3 钢丝绳研究开发内容、技术关键及主要创新点 | 第11页 |
1.3.1 表面脂研究开发内容 | 第11页 |
1.3.2 表面脂研究开发技术关键 | 第11页 |
1.3.3 表面脂研究开发的主要创新点 | 第11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4.1 表面脂的用途和分类 | 第11-14页 |
1.4.2 表面脂的主要考核指标 | 第14-15页 |
1.4.3 表面脂性能评价 | 第15页 |
1.4.4 表面脂的制作 | 第15-17页 |
1.4.5 技术指标 | 第17-18页 |
1.4.6 项目预期目标 | 第18-21页 |
2 实验部分 | 第21-26页 |
2.1 表面脂规定的性能 | 第21-22页 |
2.2 实验设备及化学药剂 | 第22-23页 |
2.2.1 实验装置 | 第22页 |
2.2.2 药剂 | 第22-23页 |
2.3 实验步骤 | 第23-26页 |
2.3.1 表面脂的制备 | 第23页 |
2.3.2 测试性能及测试方法 | 第23-26页 |
3 设计正交试验确定实验条件 | 第26-33页 |
3.1 根据原配方实验 | 第26-27页 |
3.1.1 按照原配方实验 | 第26页 |
3.1.2 讨论 | 第26-27页 |
3.2 设计正交试验确定基本实验条件 | 第27-30页 |
3.2.1 设计正交试验表 | 第27页 |
3.2.2 进行正交试验 | 第27-28页 |
3.2.3 确定实验条件 | 第28-30页 |
3.3 按照新确定的实验条件合成表面脂 | 第30-31页 |
3.3.1 实验室测试结果 | 第30-31页 |
3.3.2 讨论 | 第31页 |
3.4 测试已合成的表面脂的低温性能 | 第31-33页 |
3.4.1 滴点较高的表面脂 | 第31-32页 |
3.4.2 测试低温性能 | 第32-33页 |
4 表面脂的低温性能的改善 | 第33-42页 |
4.1. 采用新配方,并用新稠化剂取代原稠化剂 | 第33-35页 |
4.1.1 新配方 | 第33页 |
4.1.2 新配方下的低温性能改变 | 第33-34页 |
4.1.3 稠化剂和增粘剂逐步被取代 | 第34页 |
4.1.4 用新稠化剂只取代原稠化剂而不改变增粘剂加入量 | 第34-35页 |
4.2 稠化剂完全被取代 | 第35-40页 |
4.2.1 新稠化剂的加入量对滴点和低温性能的影响 | 第35-37页 |
4.2.2 增粘剂的加入量对滴点和低温性能的影响 | 第37页 |
4.2.3 新稠化剂为 4g,增粘剂的加入量对滴点和低温性能的影响 | 第37-39页 |
4.2.4 增粘剂为 3g,新稠化剂的加入量对滴点和低温性能的影响 | 第39-40页 |
4.3 表面脂的最佳配比 | 第40-42页 |
5 表面脂的滴点性能的改善 | 第42-46页 |
5.1 增摩剂的加入量对制备的表面脂的滴点和低温性能的影响 | 第42-44页 |
5.1.1 实验测定增摩剂对表面脂性能的影响 | 第42-43页 |
5.1.2 采用质量好的新稠化剂重复实验 | 第43-44页 |
5.2 增摩剂取代稠化剂 | 第44-45页 |
5.2.1 增摩剂取代稠化剂对表面脂性能的影响 | 第44页 |
5.2.2 讨论 | 第44-45页 |
5.3 表面脂(含增摩剂)的最佳配比 | 第45页 |
5.4 实验室自制增摩脂与其他产品的性能比较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