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妇产科学论文--妇科手术论文--子宫颈及子宫手术论文

宫粘方对宫腔粘连术后患者子宫内膜MMP-9、VEGF及TGF-β1表达的影响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1页
中英文缩略词表第12-13页
前言第13-16页
实验研究第16-31页
    1 病例选择第16-18页
        1.1 病例来源第16页
        1.2 诊断标准第16-17页
            1.2.1 西医诊断标准第16页
            1.2.2 中医诊断标准第16-17页
            1.2.3 粘连程度诊断标准第17页
        1.3 纳入标准第17-18页
        1.4 排除标准第18页
    2 研究方法第18-20页
        2.1 随机分组第18页
        2.2 治疗方法第18-19页
            2.2.1 手术治疗方法第18-19页
            2.2.2 药物治疗方法第19页
        2.3 观察指标第19-20页
    3 疗效判定标准第20-21页
        3.1 月经疗效的判定第20页
        3.2 总体疗效的判定第20-21页
    4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1-25页
        4.1 实验材料第21-23页
            4.1.1 实验药物第21页
            4.1.2 实验试剂第21-22页
            4.1.3 主要试剂的配制第22页
            4.1.4 实验主要仪器第22-23页
        4.2 试验方法第23-25页
            4.2.1 取材第23页
            4.2.2 制片第23-24页
            4.2.3 免疫组化学法步骤第24-25页
            4.2.4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第25页
    5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第25-26页
    6 结果第26-29页
        6.1 一般资料第26-27页
        6.2 临床疗效第27页
        6.3 实验结果第27-29页
        6.4 安全性观察第29页
        6.5 随访第29页
    7 小结第29-31页
讨论第31-51页
    1 与宫腔粘连形成相关的细胞因子第31-34页
        1.1 促进纤维组织形成的细胞因子第31-32页
        1.2 影响子宫内膜修复的细胞因子第32-34页
    2 中医对宫腔粘连的认识第34-40页
        2.1 中医对宫腔粘连病名的认识第34页
        2.2 中医对宫腔粘连病因病机的认识第34-36页
        2.3 中医对宫腔粘连的治疗第36-40页
            2.3.1 辨证论治第37-38页
            2.3.2 中药周期疗法第38-39页
            2.3.3 专方治疗第39-40页
    3 本研究的立论依据第40-41页
    4 中药组方及方义第41页
    5 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进展第41-48页
        5.1 单味中药的药理学研究第41-45页
        5.2 补肾类中药的药理学研究第45-46页
            5.2.1 调节性激素第45页
            5.2.2 促进卵泡生长和排卵第45页
            5.2.3 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第45-46页
            5.2.4 调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第46页
        5.3 活血化瘀类中药的药理学研究第46-48页
    6 对研究方法设计的分析第48-49页
        6.1 以宫腔镜下粘连分解术(TCRA)为前提第48页
        6.2 选择雌孕激素序贯疗法作为对照组的依据第48页
        6.3 宫粘方联合西药及粘连分离术治疗本病的作用机理分析第48-49页
    7 中药治疗宫腔粘连的优势第49-50页
    8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第50-51页
结语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9页
附录第59-73页
    图片第59-62页
    综述第62-73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73-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补肾活血安胎方联合西药治疗肾虚血瘀型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子宫内膜胞饮突与促排卵方案中雌、孕激素水平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