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电机节能技术及其物理实验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电机节电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相控技术产品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0-11页 |
1.2.2 变频技术产品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1.3 电机节能实验平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智能电机节电器节能原理的研究分析 | 第14-31页 |
2.1 异步电动机的损耗与功率分析 | 第14-17页 |
2.1.1 异步电动机的损耗分析 | 第14-15页 |
2.1.2 异步电动机的功率分析 | 第15-16页 |
2.1.3 异步电动机效率和功率因数的关系 | 第16-17页 |
2.2 功率因数的研究分析 | 第17-21页 |
2.2.1 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因数分析 | 第17-19页 |
2.2.2 非正弦周期交流电路的功率因数分析 | 第19-21页 |
2.3 智能电机节电器节能原理理论研究 | 第21-25页 |
2.3.1 异步电动机节能的基本原理 | 第21-22页 |
2.3.2 异步电动机节能的最优功率因数跟踪 | 第22-25页 |
2.4 智能电机节电器节能原理实验验证 | 第25-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智能电机节电器方案设计及关键技术分析 | 第31-44页 |
3.1 智能电机节电器的总体设计方案 | 第31-32页 |
3.2 异步电动机功率因数的测量 | 第32-33页 |
3.2.1 功率因数的软测量 | 第32页 |
3.2.2 相位差的三相采样技术 | 第32-33页 |
3.3 功率因数和触发角的关系 | 第33-35页 |
3.4 晶闸管触发角的大小和输出电压之间的关系 | 第35-38页 |
3.5 异步电动机智能电机节电器仿真模型 | 第38-41页 |
3.5.1 晶闸管调压仿真分析 | 第38-39页 |
3.5.2 异步电动机智能电机节电器的仿真分析 | 第39-41页 |
3.6 智能电机节电器高负载、冲击负载下节电原理 | 第41-43页 |
3.6.1 智能电机节电器与传统相控调压技术区别 | 第41-42页 |
3.6.2 智能电机节电器高负载下节电应用实例 | 第42-4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电机节能实验平台的设计及安装 | 第44-61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搭建电机节能测试平台的目的和要求 | 第44-45页 |
4.3 电机节能实验平台的硬件设计 | 第45-57页 |
4.3.1 电源系统 | 第46-47页 |
4.3.2 综合测试控制柜系统 | 第47-49页 |
4.3.3 智能电机节电器 | 第49-52页 |
4.3.4 试验电机和负载风机系统 | 第52-57页 |
4.4 电机节能实验平台的软件设计 | 第57-60页 |
4.4.1 电机节能测试平台的相关数学模型 | 第57-59页 |
4.4.2 软件系统的功能 | 第59-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实验测试与结果 | 第61-66页 |
5.1 实验目的 | 第61页 |
5.2 实验计划 | 第61页 |
5.3 实验过程 | 第61-62页 |
5.4 实验数据 | 第62-64页 |
5.4.1 低负载率下(30%)测试平台测量数据 | 第62-63页 |
5.4.2 中负载率下(50%)测试平台测量数据 | 第63-64页 |
5.4.3 高负载率下(80%)测试平台测量数据 | 第64页 |
5.5 实验结论 | 第64-6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